方以智的哲学思想及其内在取向.pdf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及其内在取向.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以智的哲学思想及其内在取向.pdf(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学术界(月刊)总第3 0 7 期,2 0 2 3.1 2ACADEMICS【方以智哲学思想研究No.12 Dec.2023方以智的哲学思想及其内在取向*)杨国荣1,2(1.华东师范大学2.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浙江杭州3 1 0 0 5 8)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上海手2 0 0 2 4 1 ;【摘要 在形上的层面,方以智思想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他在著作中一再强调“合而不分”,有无、生死、古今、一多等等,对他而言均无根本差异。对方以智来说,具体对象之间的差别的相对性,归根到底可以追溯到太极:作为终极的存在,太极本身既超越天地万物,也无先后、终始之别。与注重无分的形而上思想相关的,
2、是合二为一的观念。方以智的合二为一观念与注重合、消解分的形而上的观念是一致的,在他看来,整个世界的主导规定不是相分而是相合,由此,便合乎逻辑地引出方法论意义上以合为上的观念,合二为一的“辩证”思想,即与之相一致。在中国哲学中,形而上学、方法论与伦理学、认识论相关联,这一传统,体现于方以智对仁和知关系的理解,方以智一方面上承了仁知统一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强调“知统一切”,在仁和知的统一中,知识被置于主导方面。这一看法体现了新的时代趋向,并蕴含着哲学的某种转换。【关键词合而不分;合二为一;知统一切D0I:10.3969/j.issn.1002-1698.2023.12.004方以智在中国思想史上、特
3、别在明清之际的一、以“合”观之中国思想界,具有重要地位。学界通常把他看作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事实上,他的思想包含多重维度,其研究领域涉及考据、思想、义理等,在这些方面都有建树。作为哲学家,方以智很有个性,其取向可能与哲学史上的克尔凯郭尔、尼采等有相通之处,具有解构传统思想的特点,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对方以智的哲学思想作一个概述。在哲学上,方以智以“合而不分”为其代表性的观念之一,这一思想有其内在根据。从形上的层面来说,方以智思想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世界统一性的问题,他在著作中一再强调“一而不二”,这种看法构成了其主导观念,它们代表了方以智对世界的大致理解。一而不二等观念,同时也体现了中国
4、文化的特点。这里,可以从方以智作者简介:杨国荣,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教授。【*】本文基于2 0 2 3 年1 1 月1 1 日笔者在安徽大学举行的“方以智学术的当代价值学术讨论会”上的演讲,相关研究同时纳入教育部人文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人观之:历史变局中人的存在研究”(2 2 JJD72001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基础研究”(2 1 JZD018)的阶段性成果。一 3 1 一2023.12学术探索本身的概述中,具体了解他的相关观念。首先是有无问题。有与无,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以现在的语言来表述
5、,“有”即存在,“无”则意味着不存在,两者之间界限分明。然而,按方以智的看法,“有”与“无”并不像通常理解的那样区分明确、相互对峙。他说:“能治其有无者,即一其有无也。”1 意即应从有无之间的相关性、相统一性方面,理解有与无,肯定二者的一体无间。在他看来,有与无具有相互交合的选择:“当明无即有,有即无之交合。而统有无不动即可谓之无有无。”2 在一定意义上,有和无的区分确有相对性,方以智比较多地强调了这种相对性,由此趋向于消解两者之间的差异。历史地看,这一看法在具有道家背景的中国哲学中,已有表述,如谭峭便认为:“有无相通,物我相同。”3 方以智的论点似乎与之前后相通。与有与无相关,生与死也是中国
6、哲学所关注的问题。死是个体的必然归宿,生和死从人的个体存在来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理解生和死?方以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按他之见,生和死并不像日常意识所认为的那样,是截然对立的:生即其所以死,如是而无生死矣。”【4)由此,他主张齐生死:“是纵之以齐生死也。”5】对生与死的这一理解,在一定意义上与庄子的齐物有相通之处:庄子同样由齐万物而沟通生与死。所谓无生死,其意即是不能用一种截然对峙的观点看待生和死的问题。生和死确是人生所无法回避的,反对执着于生和死之间的界限,对于日常人生来说,无疑也有其重要的意义。一般而言,怕死、希望长生,这是人之常情,而方以智强调生和死之间并不存在分明的界限,这对化解这
7、方面的日常意识来说,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引申而言,季节(如春夏秋冬)的变化是人们经常遇到的自然现象。然而,按照方以智的看法,冬夏季节的分别也具有相对性:“冬即其所以夏,如是而无冬夏。”6 四季交替,这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自然的变化,但方以智的以上观念则肯定,冬夏之间也并不如日常意识所理解的一3 2 一那样,截然分明的:冬就是夏,夏就是冬。从季节或气候的变化看,确实可以注意到,冬夏之间往往关联紧密,且不说现在时而出现的冬季温度如夏、夏季气温骤降中体现的冬夏的偶然相关性,而且在医学上,中医提出“冬病夏治”,在逻辑上也以冬夏之间的关联为前提。方以智在医学方面很有造谐,冬夏的相关性也构成了他对中医理
8、解的形而上依据。季节的交替与时间流逝存在关联。从四季轮转、冬夏之间并没有严格界限的观点出发,方以智认为,古今也并非截然相分:“以今知古,知古即今,即无古今。”7 “以今知古,知古即今”侧重于认识意义上对历史的看法,而其结论则是“即无古今”。既然古今存在历史中的前后联系,对古今之间的差别就不能执着不放。肯定古今的变化,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历史衍化的一种理解,与之相关的是强调历史的延续性,孔子认为:“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8“损益”关乎变革,它与历史衍化的间断性、变动性相关;“百世可知”则是对未来的预测,其前提是历史的延续性或前后的相关性
9、,方以智对古今的理解,侧重于后一方面。事物的存在既与前后变迁相关,也涉及大小的形态。万物千姿百态,各有不同,事物在形态上相互区分的最基本形式,是大小之异。但是,按照方以智的看法,大小之间的差别也具有相对性:“小中见大,大中见小,则小大相即矣,是则本无大小矣。”9 依此,则小和大之间并非相互对峙,“本无大小”则是由此引出的判断。这一看法构成了其形而上学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其中似乎也蕴含灭大小之别的趋向。除了大小的形态之外,,事物的存在还有数量、虚实、短长、彼此等方面的差异。以数量关系而言,一和多之别是最基本的方面。按照方以智的看法,一和多并不是截然相对的,一就是多,“一,多也”。同样,虚实
10、、短长、彼此的分别,也是如此:“虚,实也;短,长也;彼,此也。”【1 0)】在理论的层面,大与方以智的哲学思想及其内在取向小、一与多、虚与实、长与短、彼与此等差异的这子无疑有相通之处。种消解,往往逻辑地导向混沌。同样,在事和无事之间,方以智也持类似看不难看到,就总体而言,方以智强调差别的法。“事”是中国哲学特有的重要概念,广而言相对性,认为事物合而不分。这一看法在某种意之,“事”也就是人之所作以及这种作为的结果。义上受到了道家影响,如所周知,崇尚合同、追求“事”与“无事”、“作”(人的活动)与无所作为,齐一,构成了老子和庄子的重要思想趋向。需要本来有着实质的差异,但在方以智看来,做事与注意的是
11、,在方以智那里,对于不存在差异的观不做事并非界限分明。所谓“事事无事,形形无点,常常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逻辑论证,其特点主形”,1 4)便言简意地表明了这一点。一方面,要在于断论古与今、有与无、一与多之间并不存它意味着对“事”与无“事”的界限加以沟通;另在通常理解的区分,但为什么这些方面没有差一方面,又肯定了通常所说的做事与不做事之间异?对此,方以智并没给出一种逻辑上的论证。的界限不能截然对峙。在日常生活中,一定意义可以看到,一方面他肯定差别的相对性,另一方上的做事,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许并非如此:如果面,又没有对这种观念作严密的逻辑分析和论以体力劳动为准则,则从事学术活动可能并不是证。从思维方式上
12、说,形而上学的观点和思维方做事(没有参与体力活动)。方以智注意到了这式是相关的,而在形而上层面断言事物之间合一一方面,但似乎又对此作了不适当的强化。做的同时,逻辑上未能对此作出严密的论证,构成“事”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由此引向人生观,则了方以智思想的重要特点。涉及小我(做事的个体)和大我(做事过程涉及就观念之间的联系而言,方以智提出了“相的群体),后者在日常意识中也是界限分明。然激为代错”的看法。这里的“相激”主要指相互而,与消解“事”与“无事”的差异相近,在方以智对峙、否定,“代错”则意谓两极转换或者两极相看来,小我与大我之间不能用截然相分的观念去通;相激、代错在他看来是相互关联的。以中和看
13、待:“小我即是大我,大我必用小我。”【1 5 依此,庸而言,他认为两者即“相激为代错”:“中与庸则小我和大我、个体和群体之间也是可以相互沟亦相激为代错也。”“天道自顺,人道贵逆,亦相通的,两者合而不分。激为代错也。”1 1 也就是说,中和庸并非截然相以价值观为视域,天人关系构成了中国哲学分,而是相互关联。其结论是:“知代错之原,则讨论的重要对象。从自然的角度看,“天”通常知可以无知,言可以无言矣!”【1 2 所谓“知代错之指人之外的对象,人则是人自身的存在以及人所原”,也就是通过追溯认识代错的根源,以理解知处社会,二者具有不同规定。但是,在方以智看和无知并无实质不同。在相近的意义上,“言可来“
14、即人是天,谓之无天人矣。”1 6 这一观点涉以无言”,也就是说,言和无言之间的界限可以忽及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对天人关系,包括什么是略不计。这里,方以智固然注意到知和无知、言人、什么是天,人的所作所为对天(自然)的影和无言的差异并没有绝对意义,但同时,以上看响,等等,需要不断思考。近代以来,往往将人看法又带有某种怀疑论的色彩。事实上,在方以智作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存在,天(自然)则似乎具以前,列子已提出类似观点:“无言与不言,无有从属地位,从天人之间具有相关性这一角度考知与不知,亦言亦知。亦无所不言,亦无所不知;察,这种观点显然需要加以转换。方以智以“无亦无所言,亦无所知。如斯而已。”1 3 尽管对
15、列天人”的视域看待天人关系,既否定了天与人的子一书的成书时间存在不同看法,现存列子相互分离,也意味着反对将人放在绝对支配的地常被视为魏晋时期之作,但即使魏晋,也早于方位上。从更宽泛的层面看,问题常常涉及同和以智所生活的时代,而方以智的以上表述与列异。中国哲学家以和而不同为基本理念,强调有一3 3 一2023.12学术探索差别的统一(和),拒绝绝对同一。方以智延续了这一传统,认为“同自生异,异归于同,即同即异,是知大同。”1 7 这里提到了大同的概念,以此为视角,同和异之间的界限也无需执着。中国哲学讲大同观念,这一观念如同伦理学上的至善:以至善为视域,特定的善恶之间差别就可以忽略。王阳明提出“无
16、善无恶心之体”,这里的“无善无恶”即“至善”,而并不是说没有善恶,其内在意义在于,从至善角度来看,善恶是相对的。方以智所谓“大同”也与之类似:从事物存在的终极形态看,具体对象的差异只有相对的意义。前面所涉,大致是存在的具体方面,由此,方以智从更为形而上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合而不分、一而不二的观念。对方以智而言,具体对象之间的差别的相对性,归根到底可以追溯到太极,作为终极的存在,太极本身既超越天地万物,也无先后、终始之别:“太极者,先天地万物,后天地万物,终之始之,而实天地万物,不分先后终始者也。”1 8)在太极中,先后、终始、万物的差异,都不复存在。在不受万物限制的意义上,太极即“太无”,其特点
17、在于有无为一:“太无者,言不落有无也。”【1 9 如前所述,有无通常指具体对象的存在和不存在,而从太极角度看,有和无之间的界限无需执着。可以注意到,太极作为存在的终极本源,从形而上的层面规定了先后、大小、有无等区分的相对性。就内容而言,这一形上观念与此前的传统思想似有相近之处,在列子那里,便可看到以下表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日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2 0 对世界的以上理解,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方以智思想的先导。概而论之,对方以智而言,世界在总体上合而为一、齐而不分,这一理解
18、又源于太极本身的超越性。世界以合为主,构成了方以智在形而上领域的主导观念。这里蕴含着肯定世界非彼此分离而是相互统一的观念:区分与差异只具有相一3 4 一对意义。不过,以上看法在推向极端之后,又包含了导致相对主义、怀疑论的趋向。确实,由强化事物差别的相对性而走向相对主义,是方以智思想衍化的逻辑进路,这里同时可以关注谢林的相关看法,谢林曾将分裂和危机联系起来,认为分裂意味着危机。2 1)事实上,庄子在天下中,也提到“道术为天下裂”,裂就是分裂,“道术为天下裂”是对思想分化的否定性描述,而在庄子看来,其结果是思想的混乱。方以智身处明清之际,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特点是天下大乱,黄宗羲称之为“天崩地解”,
19、从时代背景看,“分”构成了当时社会现实的重要方面。以此为前提,方以智将世界的合一提到突出地位,试图依此从观念的层面避免世界走向危机。从分裂意味着危机这一观点看,方以智对“合”的注重,似乎蕴含克服危机(包括思想的危机、社会的危机等)的意向。从更现实的层面来说,这里面同时涉及对凡和圣之间关系的理解。按方以智的看法,凡和圣之间并非截然相对:“即凡是圣,谓之无圣凡矣。”2】“凡”主要指世俗的存在,“圣”则既可以表示现实的完美人格,也可以指向超越的存在,在凡和圣对举的语境中,圣主要指不同于世俗对象的超验存在。历史地看,沟通凡和圣是中国哲学的主流,儒释道都表现出这一趋向。作为明清之际具有总结意义的代表人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思想 及其 内在 取向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自信****多点】。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自信****多点】,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