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稿).doc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稿).doc(34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修订稿)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核心素养由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组成。 1.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2.综合思维 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 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4.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和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户外考察、实验、社会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个核心素养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突出特点,由此形成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应具备的分析和理解地理过程、地理规律、人地关系系统等重要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是学生感悟、体验现实世界中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要达成如下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2.学生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的地理环境特点,辩证地看待地理问题; 3.学生能够形成从空间和区域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格局有较强的观察力,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形成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的能力; 4.学生能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并具备一定的活动策划和行动能力。 三、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1.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将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在地理学科内容方面,要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本质和价值,展示其核心思想和独特视角;在社会需求方面,要响应现代社会对国民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的要求,展现地理学与社会的关联;在学生发展方面,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对其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中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等。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地理学不断形成新的知识领域和新的分支学科。鉴于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基础性的课程,本课程仍然沿用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基本框架。同时,在确定课程名称和内容时,综合考虑融入科学发展观教育、国家安全教育、海洋意识教育等,注重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做好地理课程的顶层设计。 3.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规定,必修课程的内容应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满足全体学生基本的地理学习需求。选修课程分设选修Ⅰ课程和选修Ⅱ课程。选修Ⅰ课程内容应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加深、拓展,以满足部分学生升学考试或就业的需要;选修Ⅱ课程应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清单,以满足不同学生出于兴趣爱好、学业发展或职业倾向等进行选课的需要。 (二)结构 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必修课程包括两个模块,即地理1(侧重自然地理)、地理2(侧重人文地理)。选修Ⅰ课程包括3个模块,即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Ⅱ课程包括9个模块,即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政治地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野外实习。 图3-1 高中地理课程结构 (三)学分与选课 必修课程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每个模块2学分,2个模块共计4学分,建议安排在高中一年级。选修Ⅰ课程共设3个模块,建议安排在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可以结合其未来高等教育学业与职业方向进行选择(0~6学分)。选修Ⅱ课程共设9个模块,建议安排在高中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进行选择(0~4学分)。 四、课程内容 (一)必修课程 地理1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科学基础,自然地理实践,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地球科学知识;理解一些自然地理现象的过程与原理;增强对生活中的自然地理现象进行观察、识别、描述、解释、欣赏的意识与能力。 【内容标准】 1.1 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3运用地质年代表等资料,简要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1.4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并解释相关现象。 1.7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8运用图表,说明海水性质和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9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10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1.1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自然地理的问题。 【教学提示】 以认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充分利用景观图像、地理视频、虚拟技术、遥感影像、地理信息系统和周边自然与社会资源支持教学。指导学生运用体验、观察、观测、实验、野外考察等方式开展地理实践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辩证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循环、海水、土壤、生态系统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实验、考察、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说明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人地协调观),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现象(区域认知)。 地理2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人口分布,城镇和乡村,产业区位选择,环境与发展。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树立人地协调观,以及人类共同发展的理念。 【内容标准】 2.1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2.2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2.3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2.6结合实例,说明运输方式和交通布局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7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举措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 2.8结合实例,说明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发展战略及其重要意义。 2.9运用资料,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2.10运用资料,描述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2.11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人文地理的问题。 【教学提示】 以基本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特点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采用案例学习的方法,具体分析体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典型实例,帮助学生掌握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注重社会调查等方法,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提升实践能力。加强培养人文地理学的空间思维习惯,强化人文地理信息的运用。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现人口、城镇、产业活动等人文地理数据及图表(地理实践力)。描述人文地理事物的空间现象及其变化,说明人们社会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形式,解释不同地方的人们对产业活动进行区位选择的依据(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形成判断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问题关系的初步意识(人地协调观)。 (二)选修Ⅰ课程 选修Ⅰ-1 自然地理基础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过程,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特征,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提升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与意识水平。 【内容标准】 I-1.1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I-1.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I-1.3结合实例,解释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I-1.4运用示意图,分析锋、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并运用简易天气图,解释常见天气现象的成因。 I-1.5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I-1.6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I-1.7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I-1.8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解释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I-1.9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提示】 以自然地理环境系统及其要素发展、演变过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线索组织教学。提倡用“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设计特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与各要素的特征、演变过程。注重从具体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出发,分析现实问题,形成系统、全面、动态地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注重现代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实地考察等方法,提高学生解释地理事物和现象与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结合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地理基本过程,分析现实世界的一些自然现象、过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运用地球运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知识,说明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人地协调观)。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解释区域环境的整体性或差异性,并具备空间思维能力与因地制宜等基本地理思想方法(区域认知)。 选修Ⅰ-2 区域发展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区域的概念和类型,区域发展,区域协调。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特点及发展路径,树立因地制宜、人地和谐的区域发展观。 【内容标准】 I-2.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及类型。 I-2.2结合实例,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I-2.3以某大都市区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其辐射功能。 I-2.4以某产业转型地区为例,分析该类地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原因。 I-2.5以某资源枯竭型地区为例,分析该类地区发展的方向。 I-2.6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I-2.7以某区域为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I-2.8以某些流域为例,说明该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 I-2.9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说明国家之间协作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提示】 以认识区域地理条件、区域特点和发展方向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通过典型的或身边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区域及其发展的多样性。提供不同类型的区域发展条件、问题和若干途径的素材,引导学生分类思考区域发展问题。给学生提供基本的区域数据来源,让学生了解这些数据对分析社会经济和人地协调问题的支撑作用。依据区域调查资料,建立区域部分与整体、以及区域动态变化的思维方式。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观察比较不同区域的特点,掌握归纳区域特点的方法;运用公众可获取的基本信息,对所在的区域特征作出解释(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等角度,说明区域发展特定阶段的城市、产业特点,以及出现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从人地协调的角度提出对策(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选修Ⅰ-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增强保护资源与环境、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 【内容标准】 I-3.1结合实例,说明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I-3.2以某种战略性矿产资源为例,分析其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I-3.3运用图表,解释中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I-3.4结合实例,说明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I-3.5运用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分析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说明碳减排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I-3.6结合实例,说明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I-3.7结合实例,说明污染物、有害物跨境移动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I-3.8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教学提示】 以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的关系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提倡采用图表判读、综合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资源、环境问题的基本内涵,并能站在国家安全、国际合作的高度,认识资源、环境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措施,了解资源、环境问题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和专题探究。创设多种教学情境,诸如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模拟情境,调查家乡的资源、环境问题,讨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个人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等。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其他地理工具,或实地调查身边的资源、环境状况,分析问题及成因,有理有据提出可行性对策(地理实践力)。综合分析各种区域性或全球性资源和环境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了解国家资源利用现状及政策和法规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树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的意识(人地协调观)。 (三)选修Ⅱ课程 选修Ⅱ-1 天文学基础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天体观测,太阳系和地月系,太阳与恒星世界,银河系与宇宙。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对天文现象的正确认识,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逐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 【内容标准】 Ⅱ-1.1在星图、天球仪上认识主要星座,辨认四季星空的主要星座,说出一些星座的地理导向意义。 Ⅱ-1.2了解现代天文学工具。 Ⅱ-1.3简述太阳系的发现和起源。 Ⅱ-1.4运用太阳系模式图和其他资料,描述太阳系的结构和大行星运动特征。 Ⅱ-1.5运用图表、软件等资料,简述地月系的组成及其运动特征。 Ⅱ-1.6观察并描述月相、月食、日食、潮汐等现象,并运用图表等资料解释其成因。 Ⅱ-1.7绘制太阳大气的圈层结构图,说明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万物的影响。 Ⅱ-1.8运用图表等资料,描述恒星概况,说明其演化过程。 Ⅱ-1.9观察并运用图表等资料,描述银河系的外貌和结构,说明其演化过程。 Ⅱ-1.10说明“宇宙大爆炸”假说的主要观点,描述宇宙的基本组分。 【教学提示】 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对天文现象的正确认识,逐步建立科学的宇宙观。组织学生观测星空,指导学生阅读星图,通过参观天文馆、天文台、大学天文系和请科学家做讲座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天文学的兴趣,激发探索宇宙的愿望。组织阅读、辩论、撰写天文学小论文等活动,让学生表达对天体形成、宇宙演化的看法。让学生掌握天象拍摄的基本方法,制作简单的天文模型,如月相变化模型。在课堂上讲述“星云、星系鉴赏”等内容,增强学生对宇宙天体的欣赏能力。 选修Ⅱ-2 海洋地理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海岸与海洋,海洋资源与开发,海洋灾害与污染,海洋权益。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感知海洋的浩瀚,认识不同海洋区域的共性和差异性,理解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以及人类对海洋的巨大影响。 【内容标准】 Ⅱ-2.1运用图片资料,说明海岸的主要类型以及从海岸到海洋的地形变化特点。 Ⅱ-2.2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理论与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分析海底地形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Ⅱ-2.3说明从近海到大洋海水水文特征以及海水运动形式。 Ⅱ-2.4解释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关系,运用图表说明其对全球水循环和水热平衡的影响。 Ⅱ-2.5说明主要海洋资源的基本特点和应用前景。 Ⅱ-2.6举例说明当前海洋资源开发的重大技术。 Ⅱ-2.7举例说明主要的海洋灾害及其成因,以及相应的减灾举措。 Ⅱ-2.8说明海洋污染的形成以及对海洋环境的危害,简述保护海洋环境的主要对策。 Ⅱ-2.9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解释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的概念。 Ⅱ-2.10结合近些年发生的海洋争端事件,了解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立场和依据,说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性。 【教学提示】 从海岸到海洋、海表面到海底两大空间维度展开,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海洋,理解海洋和热爱海洋,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海洋意识。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理解人类与海洋长期以来的相互关系,关注海洋自然特征、海洋资源、海洋保护、海洋权益等问题。引导学生感知不同海洋区域的差异性。有条件的学校尽可能在海洋自然环境或与海洋事件有关的真实情境下教学,或者在假设性和模拟性的海洋环境下进行教学。 选修Ⅱ-3 自然灾害与防治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自然灾害的构成要素,主要自然灾种的成因、特点与危害,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与空间分布,防灾减灾的策略与措施。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发生与分布的规律,形成对自然灾害的科学认识,树立科学的灾害观与减灾意识,提高其生存能力。 【内容标准】 Ⅱ-3.1说明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Ⅱ-3.2解释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成因与危害。 Ⅱ-3.3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风暴潮等气象灾害的成因与危害。 Ⅱ-3.4举例说明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危害。 Ⅱ-3.5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Ⅱ-3.6运用图表资料,说明世界主要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比较同一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 Ⅱ-3.7结合实例,说明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 Ⅱ-3.8以地震等一两种自然灾害为例,列举适当的应对方法或应急措施。 Ⅱ-3.9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运用。 【教学提示】 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及其危害,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创设假设性自然灾害情境,引导学生综合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与特征,帮助学生理解针对性预防、自救、互救措施的重要性。创设自然灾害危害的模拟性情境,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灾害观与减灾意识,探讨针对某一灾害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后应采取的防灾减灾措施。 选修Ⅱ-4 旅游地理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旅游资源及空间分布,旅游产业活动及空间分布,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的保护。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发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意识,学会欣赏区域环境差异带来的美感,成为热爱自然、尊重文化的人。 【内容标准】 Ⅱ-4.1描述旅游资源的分类和内涵。 Ⅱ-4.2举例说明某种旅游资源的成因和价值。 Ⅱ-4.3区别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基本概念,结合实例说明保护世界遗产的意义和方式。 Ⅱ-4.4结合实例,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 Ⅱ-4.5结合实例,分析旅游目的地旅游客源地范围。 Ⅱ-4.6结合实例,分析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 Ⅱ-4.7举例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Ⅱ-4.8根据旅游资源和交通运输状况,结合实例设计旅游出行的时间、线路、设计景区内部线路。 Ⅱ-4.9举例说明自然地理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对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教学提示】 结合案例,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发掘区域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基本方法,以及评价旅游资源等级的简单方法。注重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以及旅游开发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尝试设计旅游活动的时间选择和空间路径。利用角色扮演,了解游客、旅游地居民、开发商等对待旅游地开发与保护的立场,从而思考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面对的问题。观看影视资料或进行实地考察,启迪学生欣赏旅游资源的心智。 选修Ⅱ-5 城乡规划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城镇和乡村,城镇化,城乡布局和规划。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观,以及在城乡规划中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城乡发展观。 【内容标准】 Ⅱ-5.1举例说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归纳城市在不同阶段的基本特征。 Ⅱ-5.2举例说明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Ⅱ-5.3结合实例,分析城镇与乡村的空间形态和景观特色。 Ⅱ-5.4运用资料,阐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意义。 Ⅱ-5.5举例说明促进城镇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途径。 Ⅱ-5.6举例说明交通运输对城市分布和空间形态的影响。 Ⅱ-5.7运用资料,说明城乡规划的主要作用和重要意义,了解城乡总体规划的基本方法。 Ⅱ-5.8结合实例,说明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的布局原理。 Ⅱ-5.9结合实例,评价居住小区的区位与环境特点。 Ⅱ-5.10运用资料,说明保护传统文化和特色景观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教学提示】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城乡规划的基本内涵,了解城乡规划的原理和方法。除课堂讲授外,注重组织学生上网查询,收集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开展专题探究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运用有关资料,开展城乡规划的模拟练习活动,让学生以规划者的身份,提交规划方案,开展比较评价。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关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选修Ⅱ-6 环境保护 本模块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环境问题与环境过程,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生态。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环境状况,了解环境问题的形成,以及环境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内容标准】 Ⅱ-6.1简要说明地球上碳、氮、氧等元素循环的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Ⅱ-6.2运用资料,说明全球环境的基本问题,以及主要的环境修复原理。 Ⅱ-6.3说明我国水资源概况,运用资料说明我国水环境污染的严峻性。 Ⅱ-6.4学会水质采样方法,用简易方法检测水质。 Ⅱ-6.5针对某一具体区域,设计水资源保护方案。 Ⅱ-6.6结合实例说明全球变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Ⅱ-6.7解释大气污染的基本机理,说明大气污染的危害。 Ⅱ-6.8运用资料,分析我国雾霾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提出治理雾霾的有效措施。 Ⅱ-6.9运用资料,分析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状况。 Ⅱ-6.10解释土壤污染的形成机理,说明常见的土壤污染类型。 Ⅱ-6.11简要说明污染土壤修复原理,以及常见污染土壤的修复。 Ⅱ-6.12结合实例,说明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教学提示】 帮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环境保护与修复措施等。除课堂讲授外,鼓励学生主动探究身边的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鼓励学生走访调研,如调查学校附近农田农药、地膜、化肥的使用,以及垃圾分类情况;采集农田土样,分析土壤污染情况。采集河流水样,测试水污染状况,提出水资源保护方案。建议学校配备地图或遥感影像,水、土、气样本或标本,采集水样、土样的基本设备,以及测试水、土、气样本的试剂、试纸、称量工具等。 选修Ⅱ-7 政治地理 本模块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国家的空间特征,综合国力,世界政治地理格局。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从国家的空间特征、综合国力、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等方面,认识当今世界的政治地理的基本问题和背景,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变化和趋势,认识我国周边地缘政治的主要问题和背景。 【内容标准】 Ⅱ-7.1解释国家领土的概念,从领土的角度说明国家的基本特征。 Ⅱ-7.2结合首都选址实例,说明首都的职能与影响。 Ⅱ-7.3结合实例,了解边界纠纷与解决途径。 Ⅱ-7.4解释综合国力的概念,并举例说明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 Ⅱ-7.5结合实例,说明综合国力分析的方法,以及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Ⅱ-7.6描述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及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Ⅱ-7.7结合实例和热点地区,说明国际合作与冲突的背景、表现形式和前景。 Ⅱ-7.8结合实例,说明目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变化。 Ⅱ-7.9结合实例,说明国际组织、区域组织、跨国组织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作用。 【教学提示】 提示学生经常观看、阅读国际新闻,使学生获得对政治地理现象的感知。创设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国际政治地理学习情境,例如,解释国家领土范围、大小、形状、位置对政治地理的影响,分析边界的纠纷与解决等。采用角色扮演、时事分析、社会调查等方法,使学生增强对特定政治地理现象的体验和感受,进行判断和决策,并尝试进行评价。结合在线学习,或借助地理信息技术,关注当前国际政治地理和经济、贸易等问题,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 选修Ⅱ-8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数字化生存。 本模块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初步的数字化生存技能,在生活或工作中学会用电子地图、遥感、定位系统等解决问题,并会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地理问题。 【内容标准】 Ⅱ-8.1描述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Ⅱ-8.2解释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等概念,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Ⅱ-8.3了解数字地图的概念,说出常见的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名称和基本特点。 Ⅱ-8.4解释地图数字化的过程,学会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表。 Ⅱ-8.5学会使用一种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并进行地理数据空间分析。 Ⅱ-8.6学会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中进行简单的条件查询,分析地理要素的分布规律。 Ⅱ-8.7学会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制作专题图,制作人口、资源分布等相关地图。 Ⅱ-8.8解释遥感的基本原理,并结合遥感图像说明遥感的基本类型。 Ⅱ-8.9解释遥感图判读的基本原理,并用简单的遥感判读方法,分析判读某地的遥感图。 Ⅱ-8.10解释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基本原理,描述主要的卫星导航系统。 Ⅱ-8.11学会全球定位系统(GPS)或北斗等卫星导航系统的使用方法,并进行定位、路径查询等操作。 【教学提示】 指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上机操作。多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通过完成一个地理信息系统(GIS)实验操作、全球定位系统(GPS)手持机使用、判读遥感图像来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例如,制作一张全班同学的家庭住址空间分布地图;结合学校周边遥感图判读,并到实地调查考证等。建议学校配备基本的软硬件设备,购买或收集相关数据、遥感图像、全球定位系统(GPS)设备等。 选修Ⅱ-9 地理野外实习 本模块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考察工具的应用,野外观察、发现与欣赏,野外地理信息获取与样品采集,考察报告撰写与交流。 本模块旨在通过实践训练,提升学生使用各种工具获取野外地理信息,观察、发现、提出并获取证据、分析论证地理科学问题的能力,培养欣赏大自然的情趣。 【内容标准】 Ⅱ-9.1能够运用地理工具在野外进行定向、定位并获取野外地理信息。 Ⅱ-9.2阅读地形、地质构造、遥感等地理图像,识别主要地形区、基本地质构造和地貌特点。 Ⅱ-9.3观察某地区地质、地貌、植被、土地利用方式等景观要素,绘制示意图及剖面图,分析影响景观形成的主要因素,以及景观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Ⅱ-9.4学会在野外观察、测量和分析地质地貌基本形态的方法,并采集样品。 Ⅱ-9.5识别主要造岩矿物和常见岩石,认识不同性质岩石对地貌发育的影响。 Ⅱ-9.6在野外观察某种地貌,推断其形成过程。 Ⅱ-9.7学会搜集并理解天气谚语,在室外观云识天气。 Ⅱ-9.8学会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和提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Ⅱ-9.9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并进行城乡实地调查,识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特点。 Ⅱ-9.10撰写野外考察报告并进行汇报交流。 【教学提示】 在校园周边、野外自然环境和有人类活动足迹的野外环境中,指导学生阅读各种地理图像,运用不同地理工具,观察描述地理现象,提出地理问题,获取地理信息,取证、分析并论证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习地理知识和技能,训练野外生存的技能,提高防避各种灾害的本领。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自然界及其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提升学生认识自然的能力和自我生存能力,科学认识地理环境。-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通 高中地理 课程标准 2017 修订稿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