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茂莉历史地理讲义(2009年版).doc
《韩茂莉历史地理讲义(2009年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韩茂莉历史地理讲义(2009年版).doc(18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1、目录第一讲 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1第二讲 空间与政权 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1第一节 分封制分土而治1第二节 郡县制 分民而治1第三节 行政区划的原则4第三讲 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4第一节 北京与周围地区交通道路4第二节 川陕交通5第三节 西南交通5第四节 丝绸之路5第五节 运河与长江流域主要交通路线6第六节 越岭通道7第四讲 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7第一节 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7第二节 历史上长江中游河道与主要湖泊的变迁9第三节 海岸线变迁10第五讲 五千年冷暖 近五千年中国气候变迁与全球变化11第一节 近五千年气温变迁11第二节 近五千年前湿润程度的变迁12第三节 全球变
2、化与气候变暖12第七讲 国脉民生中国古代农耕区的扩展与农业地理13第一节 地区开发13第二节 中国古代农作物种植制度14第三节 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14第四节 畜牧业产生与草原游牧方式14第八讲 都邑春秋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15第一节 中国古代主要都城平面布局的演变15第二节 古代都城位置变化1616中国历史地理整理笔记2009年版第一讲 什么是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内容及中国历史地理的发展历程:1. 两汉时期:史记中河渠书、货殖列传;汉书中地理志传统中国历史地理成熟;2. 1909年:张相文“中国地学会”成为近代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地理的开端;3. 1934年:顾颉刚、谭其骧创
3、办“禹贡学会”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进入一个更高阶段;4. 侯仁之阐释了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区别;中国历史地理的定义: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第二讲 空间与政权 中国历史政区与地方行政制度1. 行政区:任何国家都要将国土分为层级区域进行管理,这些区域就是各级行政区。2. 中国自古就是行政制度发展完善的国家,周礼载:“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分官设职,以为民极。”“体国经野”(体:以身体丈
4、量)与“分官设职”就是划分行政区与建立地方政府。3. 行政区划的意义:政区的设置与地方管理涉及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是保证国家稳定与地方发展的大问题。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与地方管理主要经历分封制与郡县制两个阶段。第一节 分封制分土而治1. 总述:分封封建:封邦建国。 天下国家礼记:“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封建制的实行以宗法制为基础,即天子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诸侯;诸侯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大夫;大夫以嫡长子继位,众子为士。士 大夫 诸侯 天子封建制是地缘关系,宗法制是血缘关系,合二而一就是以地缘关系维持血缘关系。2. 历史上实行分封制的主要时
5、期:秦以前、西汉前期、西晋时期、明初。第二节 郡县制 分民而治1. 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分为不同层次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区域内设置地方政府,并授予地方政府一定行政、军事、财政、司法等权利。秦以前郡、县设置出现在各诸侯国的边界地带。2. 秦l 郡县两级政区; l 统县政区:36郡48郡内史49郡 1000余县3. 西汉 郡县(道) (前期)中央: 王国支郡县 侯国(邑)(后期)中央: 郡县(道、邑、侯国) 王国县l 汉初中央直辖15郡,武帝时增至110郡国;l 前106年将全国分为13个区域,每个区域称部,派一刺史执行监察职能;l 各州借用禹贡九州之名,外加两个周礼职方州名,另外两个不在禹贡范围
6、内,合在一起共13个刺史部:冀、兖、青、徐、扬、荆、豫、凉、益、幽、并、朔方、交趾。后来又增加一个司隶校尉部。共14个监察区。4. 魏晋南北朝时期l 州、郡、县三级制;l 遥领:遥领者,不入版图之地;e.g.:马超,封凉州牧;l 虚封:仅有虚爵而无实地者;e.g.:周泰,封陵阳侯;l 从东汉末年州成为实际的一级政区。三国以降三级政区成为正式制度。各级政区数额急剧增加,宋书:“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成两三。”南北朝后期三级政区比例:1: 2: 6。 并出现双头州郡。(双头州郡:两州同一刺史,两州同治一地;两郡同一刺史,两州同治一地) 5. 唐l 唐前期,州、县两级制;l 贞观元年分天下为10道,开
7、元21年改为15道。“道”为监察区。(京畿道、关内道、都畿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剑南道、岭南道)l 睿宗时期:更巡察使为按察使,差遣制为常置制l 开元年间:采访使(形式检察权),兼各要州刺史,监察区形成;l 天宝年间:采访使兼任陟黜使;l 唐后期,方镇执行最高政区的职能, (方镇)、州、县。安禄山兼范阳、平卢两节度使,又兼河北道采访使,集军政、民政一体,开合道与方镇为一的先例。l “安史之乱”后全国设40多个方镇,初:道方镇州县,肃宗时期改采访使为观察使,观察使兼节度使,观察使监察区与节度使军管区合二为一,新的行政分区形成后
8、:方镇(道)州县。6. 宋l 中央路州县;l 北宋元丰年间实行23路:京畿路、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永兴军路、秦凤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福建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l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收其支郡,夺其兵权,制其钱粮;1 、使地方各级组织互相牵制,事权分散,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利机构。2 、地方行政区是中央官员的分治区,不是地方官员的施政区。路一级官员:转运使(财政、税收)、安抚使(军事)、提点刑狱(刑律)、提举常平(地方财政)。优势:无官员
9、反叛;劣势:不利于命令的上传下达,军事失败。l 南宋大部分时间实行16路。 7. 元l 多级政区制:路府州县中央行省(道)府州县 州县e.g.:5级俱全:中书省上都路顺宁府保安州永兴县2级:岭北行省和宁路大多数均为三级或者四级;l 元中期实行11行省:中书省、岭北行省、辽阳行省、河南江北行省、陕西行省、四川行省、甘肃行省、云南行省、江浙行省、湖广行省;l 宣政院:主理西藏事务,西藏并入版图;l 蒙官与汉官合政,蒙官为主汉官为辅,是这一时期的特色。 8. 明 中央布政使司 府州县 直隶州县l 明代最高政区为两京十三布政使司:京师、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
10、广西、云南、贵州;l 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三司分立;l 明后期为克服都、布、按分权过甚,再加上元势力未减,与明发生冲突,女真部军崛起需要权利相对集中的权力机构。陆续向各地派巡抚、总督,将一地行政、监察、军务集于一身,成为统驭三司的地方最高长官。l 万历四总督:蓟辽(防女真)、宣大(防西侧女真)、陕西(防蒙古、农民起义)、两广(倭寇);l 府州县只领民户,另置卫所以统军户;l 十六都指挥使司:十三省各有一都司,以及万全都司治宣府卫、大宁都司治保定府、辽东都司治定辽卫;四行都指挥司:山西行都司治大同府、陕西行都司治甘州卫、福建行都司治建宁卫、四川行都司治建昌卫;三留守司:中都留守司治中都
11、凤阳府、湖广行都司、兴都留守司治承天府9. 清l 中央省府(直隶州 、厅)县(散州、厅);l 康熙六年设18省:直隶、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省;光绪十一年设台湾省;光绪三十三年设新疆、奉天、吉林、黑龙江省。终清之世为23省;l 19布政司:原因在于江苏设江宁府和苏州府;l 清代总督、巡抚成定制,为最高级地方行政长官。8总督:直隶、两江、闽浙、陕甘、四川、云贵、两广、湖广。8总督不涵盖18省,山东、山西、河南只设巡抚,不设总督。15巡抚:18省中甘肃不设巡抚,由陕甘总督监管;直隶、四川只设总督,不设巡抚。 10. 民国
12、l 省道县省专区县第三节 行政区划的原则1. 中国古代政区边界的产生:五服:甸、侯、绥、要、荒;2. 随山川形变:以天然山川作为行政区的边界,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相一致;优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异俗。便于管理;劣势:完全以山川作为行政区边界,会形成一个完善的形胜之区,四塞之国;(四川:蜀汉、成汉、前蜀、后蜀、明玉珍、张献忠;山西:前赵、后赵、北汉)3. 犬牙交错:行政区边界与山川形势有出入。这样的行政区使凭借山川之险的因素完全消失。第三讲 千古足音中国古代交通道路与军事地理 第一节 北京与周围地区交通道路1. 沿太行山前山麓地带的南北大道: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安阳;2. 华北通向内蒙
13、、山西的主要太行关口:居庸关、紫荆关(拒马河)、倒马关(唐河)、井陉;l 冲积扇: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了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冲积扇平面上呈扇形,扇顶伸向谷口;立体上大致呈半埋藏的锥形。l 内外长城:内长城关口:居庸关紫荆关平型关偏关(雁门关、宁武关)l e.g.:1、安史之乱:以常山郡为中心:如图:范阳郡常山郡长安默州洛阳(高仙芝、封常清军、哥舒翰)2、土木堡之变: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御驾亲征蒙古瓦剌部,本欲按原路从居庸关返回。王振想回蔚州,建议英宗该走紫荆关。但又害怕踩坏农作物,又重走居庸关。军队到了土木堡,王振建议驻军在此。此时粮草没跟上,又
14、土木堡地形高饮水困难。遭遇瓦剌军包围,明英宗被俘。3. 华北通向东北的三关:古北口、喜峰口、山海关l 辽西走廊:是辽西低山丘陵东南的沿海狭长地带,为东北西南走向的海蚀冲积平原。走廊地带背山面海,形势险要,是天然交通要道;北口:锦州;南口:山海关(背靠燕山,面朝渤海湾);l 明清之战:抚顺之战: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萨尔浒之战:明败,女真建立在此地的地位辽沈之战:明军退守松辽平原腹地广宁之战:明军退守辽西走廊中路宁远大捷4. 中原地区的主要陆路交通道路:l 函谷关洛阳成皋荥阳定陶临淄l 洛阳临汝鲁山伏牛山南阳l 郑州许昌襄城叶县南阳第二节 川陕交通1. “关中”的取意与秦统一的战略进程:
15、l 关中:地堑式的盆地:四周低、中间高,易守难攻;形成天险似的军事优势;l 关中涵义:函谷关、潼关、蒲津关、武关、嶢关、萧关、散关、金锁关包围之中l 秦都的变换:雍(戎、狄) 栎阳(与魏国争夺河西之地;魏在战国初因为首先变法儿强大,占据这块地。拉锯战中,魏国国力下降,魏国修筑长城,标志双方实力平衡。秦打下河西之地之后保证了形胜之区、四塞之国的完整性) 咸阳(天下以咸阳、长安为中心的沿渭河道路);l 函谷关的迁移:汉武帝时期从灵宝市迁到新安。原因在于:两地都临山水,东移并不影响其重要性;l 函谷关:关东关西的分界线;崤山:山东山西的分界线;l 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2. 蜀
16、道难川陕交通l 秦岭通道:子午道:子午镇子午谷秦岭石泉饶风关南子午镇城固汉中(长而险,无行政建置)灙骆道:周至骆谷关洋县灙水城固汉中(最短)褒斜道:郿县留坝褒城汉中(为刘邦所烧毁;少阪,400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故道:宝鸡益门镇清姜河略阳勉县汉中(多阪,回远)l 巴山通道金牛道(汉):勉县宁强广元昭化剑门绵阳成都阆中南充重庆(剑门关位于此道上) 米仓道:巴中汉中 洋巴道:达县镇巴洋县(“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第三节 西南交通l 石门关道(五尺道):1:成都宜宾毕节安顺贵阳 2:成都宜宾曲靖 l 旄牛道(清溪道、零关道):成都邛崃雅安姚安洱海 l 夜郎、滇、邛都是传滇交通道路上三
17、个重要的农业部族;l 庄跤入滇线路:延水(乌江) 牂柯(贵阳地区) 夜郎(安顺地区)第四节 丝绸之路1. 丝绸之路的命名:(德)李希霍芬,首次称“丝绸之路”;赫尔曼确立基本涵义: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路上贸易交往通道;2. 丝绸之路的走向:伊犁河乌鲁木齐巴里坤北新道(隋唐) 吐鲁番哈密 新北道(东汉)喀什阿克苏库车库尔勒 西域北道(西汉) 楼兰玉门关河西走廊 长安 和田且末若羌 西域南道(西汉) 阿尔金山口青海湖松潘成都吐谷浑道(南北朝)3. 游牧带与农业带的分离针叶林带 长城游牧带 天山 农业带黑海 里海 咸海 4. 丝绸之路文化交流:胡桃、胡瓜、胡葱、胡椒、胡桐;玻
18、璃器、乐舞、杂技;栗特人;佛教等;第五节 运河与长江流域主要交通路线1. 运河l 鸿沟水系: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首先兴工开凿了沟通江淮二水之间的运河。这条运河史称邗沟,南起于长江北岸的邗城之下,北达淮河南岸之末口。此后又在商鲁之间开凿了沟通济水与泗水的运河荷水,即从今定陶县东北的古荷泽引水东流,至今鱼台县北注入泗水。但含沙量过高,无法行大船。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凿鸿沟,自今河南荥阳县北引黄河水南入圃田泽,又自泽水引水经中牟、开封、通许、太康,至淮阳县入颍水。鸿沟水系连接济获、睢、涡、颍等主要河道,形成黄淮间的主要河道。(开封道定陶)l 隋唐大运河:584年开凿广通渠,引渭水入黄河。587
19、年开凿山阳渎,联接江淮。605年开凿通济渠,自板诸引黄河水东经今开封、睢县、商丘、宿县、盱眙入淮。608年开凿永济渠,引沁水与淇水相接,循白沟故道北上,与永定河联接,抵蓟县。610年重修京口(镇江)至余杭(杭州)段江南河。如图:涿郡东都潼关京师广通渠永济渠通济渠江都邗沟江南河淮水余杭l 元明清大运河:1281年开凿济州河,联通了济水与泗水。1289年开凿会通河,将济州河向北延伸至临清。又继续向北至通州,形成联接南北的大运河。明:在鲁西筑堤修水库,形成南望湖,再分水(三分向北流,七分向南流,模仿都江堰)清:运河与黄河分道:在淮南湖运分立(湖多不利于运河流动、因为湖水不稳定)到康熙年间最终实现京杭
20、运河的南北贯通。2. 长江流域交通长江流域主要交通形式依靠水路,依托长江干流以及赣江、湘江水系形成水路交通网。第六节 越岭通道 湘桂道: 湘江漓江 大庾道: 赣江大庾 循梅道: 梅州循州第四讲 江河之变河湖水道变迁 第一节 黄河河道变迁及其主要原因 1. 历史上黄河的重大改道l 总述:历史上黄河决口泛滥约1500次,较大的改道二、三十次,其中有六次重大改道。战国前黄河基本呈漫流状态,自战国开始在下游筑堤形成河道。l 地上河:黄河下游河段长期淤积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河水约束在大堤内成为海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除大汶河由东平湖汇入外,本河段无较大支流汇入。下游河段除南岸东平湖至济南间为低
21、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挡水;l 漫流:河流处于漫流状态,没有固定的河道,多股并行或河道迁移不定,洪水期流路更加复杂;l 黄河历史上六次改道:(一)第一次重大改道:战国中期黄河下游大规模筑堤固定下来的河道是汉书地理志河(简称“汉志河”),结束了多股分流局面,可称第一次改道。由于春秋战国至西汉末黄河一直保持一定河形,史称为“大河故渎”,或“王莽河”、“王莽故渎”。汉志河走向:古宿胥口(今河南浚县)今濮阳西南今馆陶县东北临清南德州东南东光东孟村北黄骅西南入海。(二)第二次重大改道:公元11年(王莽建国三年)黄河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口,造成第二次重大改道。公元69年王景治河,固定了河道。王景河走向:今濮阳
22、西南范县北莘县东聊城南禹城西滨州北利津东南入海。(三)第三次重大改道1048年(北宋庆历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为第三次重大改道。河分北、东两条河道。北流走向:今濮阳东清丰东馆陶东临清西故城东武强东青县东静海西天津西入海。东流走向:l 京东故道:基本与隋唐同。l 横陇故道:自今清丰县东与京东故道分出南乐东高唐西陵县东乐陵南 沾化北入海。l 二股河:今南乐西莘县西入西汉大河故道平原西陵县北乐陵南庆云北无棣入海。(四)第四次重大改道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人为决河于今滑县李固渡,大河由泗入淮,这是第四次重大改道。干流走向:1128年决口河道(北流):滑县濮阳南鄄城西巨野东嘉祥东入泗水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版 韩茂莉 历史 地理 讲义 2009 年版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