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听课记录.doc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听课记录.doc(1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 角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 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 学 员 听 评 课 记 录 表 听课人: 听课人所属学科: 授课教师 科目 数学 听课时间 课时 1课时 课 题 走进乡村 听课地点 班级 四年级 课 堂 教 学 纪 要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看书地20页“走进乡村”的画面,让学生从图画中找一找自己认识的平面图形,一方面鼓励学生从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另一方面为图形分类做准备。 二、分一分: 1、小组活动:把找出的图形进行分类。 2、汇报:分类的方法和标准。 3、对找到的四边形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的标准。 4、分类后,找出同一类图形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 三、画一画: 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在画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图形的特点,体会这些图形的特征。 四、填一填: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了解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听课 评议 从情境图中找出平面图形并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小组长签名: 学校盖章: 学 员 听 评 课 记 录 表 听课人: 听课人所属学科: 授课教师 科目 数学 听课时间 课时 1课时 课 题 小数乘法的意义 听课地点 班级 四年级 课 堂 教 学 纪 要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商店一角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根棒棒糖需要多少钱?”展开讨论。 二、合作探究。 1、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2、小组讨论算法。3、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 可以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几何模型得出结果。 4、引导全班同学讨论这些方法,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 三、试一试:1、买1.5千克苹果需要多少元? 先让学生解答1千克、2千克苹果多少元,再类推到1.5千克多少元。2、解决学生们提出的其他问题。 四、练一练: 第2题:通过涂一涂,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指导学生练习时,先帮助学生说说每个乘法算式及每个图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涂一涂,并得出得数。 想一想:由0.01×10=0.1;0.01×100=1 推想出0.01×1000=10 第3题:学生可以由6个2.5连加得出得数 ; 也可以这样想 :6×2=12, 6×0.5=3,12+3=15。 听课 评议 教师通过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让学生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后合小数乘法的意义,学会了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小组长签名: 学校盖章: 学 员 听 评 课 记 录 表 听课人: 听课人所属学科: 授课教师 科目 数学 听课时间 课时 1课时 课 题 有趣的小数点(一) 听课地点 班级 四年级 课 堂 教 学 纪 要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呈现三种商品的单价,通过比较三个小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就不同。从而展开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如何变化的研究。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小组讨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2、汇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如:把三个小数都转化为以分为单位的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三个小数写在数位表内,通过数字“8”在不同的数位上,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结论。 3、迁移推理。根据前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由学生来推测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并通过实例加以验证。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说一说:应用发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来比较它们的大小。2、算一算:应用发现的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计算除数是10,100,1000的小数除法。 四、练一练: 第1题:综合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计算有关的小数乘除法。第2题:运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 听课 评议 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并学会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 讲课教师: 班级: 六年级一班 记录者: 讲课题目: 分数的乘法—分数乘整数 时间: 一, 本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首先用动漫龟兔赛跑来导入课程,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数与整数的乘法。 二, 板书:3/10×3=3/10+3/10+3/10=(3+3+3)/10=9/10 (米) 得出: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分母不变,分子与整数相乘。 练一练(-):2/7×3 7/10×5 注意点:1,初学不要省略中间步骤, 2,分子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后化简”, 再次练一练加以巩固:7/20×4 注意点:先写分数线,再写分母、分子。 练一练(=):4×5/6 9×5/12 8/11×99 目的:通过调整整数与分数的位置,来举一反三。 注意点:1,约分时注意打斜线“/”,并且要同时大两条斜线, 2,不要忘记约分后分子要相乘, 3,“72/1”要写成“72”, 4,约完分后,不要再走回头路。 得出:计算法则——分数与整数相乘,可约分的,要先约分,后计算。 看图写式: 1 1 1 } 3/7 ( )+( )= ( ) 1 1 1 } 3/7 ( )×( ) = ( ) 1 ( )×( ) = ( ) 给出式子,让学生找错: 6/7 × 2 = 3/7 注意点:整数可以看成分子,分子只能与分母约分。 应用题:做一个中国结用34米绳子,小樱做了6个中国结,一共用彩绳多少米? 注意点:1,单位不要忘记, 2,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两种方法解题,一是乘法、一个是连加。 找错:1/12 × 6 = 2 注意点:分子、分母位置不要写错。 应用题:大约从一万年前开始,青藏高原平均每年上升约7/100米,照此速度五十年后长高多少米?100年? 三,回顾总结,强调一下计算法则。布置课后作业。 点评:用龟兔赛跑的故事来导入,开堂就吸引学生注意 做完题目,强调易错点,帮助学生的理解 反馈学生掌握的知识的程度 板书简洁而明了 总结: 这节课教师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知识点。 整节课以题目的讲解为主,简洁明了,清楚易懂。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 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 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 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 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 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 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 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 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 情。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科目 数学 课题 轴对称 授课教师 叶蓉 班级 初二(12)班 听课时间 2010年 9 月26 日 第2 节 成绩 教学内容 一、 评讲《每课一练》作业 二、 轴对称 1、 轴对称图形 (1)定义: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2)常见的轴对称图形 图形 对称轴 对称轴条数 ①圆 过圆心的直线 无数条 ②线段 中垂线和线段所在直线 两条 ③射线 本身所在直线 一条 ④直线 本身和直线上任一点的垂线 无数条 ⑤角 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一条 ⑥等腰三角形(腰和底边不等的) 底边的中垂线 一条 ⑦等边三角形 每条边的中垂线 三条 ⑧正方形 每条边的中垂线和对角线所在直线 四条 ⑨长方形 每条边的中垂线 两条 ⑩等腰梯形 底边的中垂线 一条 (补充讲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定义) 2、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用硬卡片演示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 轴对称图形:一个图形所具有的特殊性质 两个图形成轴对称:两个图形关于一条直线是对称的 举例:红双喜(看做一个图形,它是轴对称图形;看做两个图形,它是关于中间那条直线对称) 三、布置作业 《课课通》两道大题,事先布置两位同学下次课前写在黑板 评价及建议 1、举了十个例子说明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强调了对称轴是直线,而不是线段或射线.用举例的办法,可以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接受. 2、用硬卡片演示,直接明了,学生更容易集中精神 3、有举例子强调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 4、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提前讲了,不知道学生能不能很好的理解 公开课教学听课记录 授课人 吕学安 年级学科 四年级数学 时间 10.9 课题 参观苗圃 听课人 教学过程记录 评点与建议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如果除数不是整十数,而是任意两位数,又该怎么样计算呢?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 探索新知 ㈠ 解决问题一 1、 出示“参观苗圃”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根据这幅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求“每种花各有多少盆?”应该怎样列式?怎么样计算出结果呢? 2、 自主探索算法。 引导学生估计这个算式的结果,并集体交流估算的过程。 ㈡ 解决问题二 1、 出示问题 园艺师要用120盆花布置广场,每个图案用18盆花,可以组成几个图案?还剩几盆花? 2、请同学们自己用竖式来计算一下120÷18的得数,验证谁估计的最准确。 3、交流验算的方法。 你怎么知道刚才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呢?你会验算吗?先让学生独立验算,然后集体交流。 ㈢归纳算法 让学生对比两个问题的计算过程,想一想,计算除数是任意两位数的除法,试商时,应该怎么样算? 三、 巩固练习 先让学生说一说把除数看作多少来试商,再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四、 全课总结 1、 直接导入新课,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干脆利落。 2、 教学中主要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模式来探索新知,不断的发问,不断地解决,层层递进。符合学生思维的正向发展,易懂,易接受。 3、 归纳出计算方法后,并不是到此结束了,而是让学生做题及时巩固,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 板 书 设 计 参观苗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154÷22= 把22看作20来试商 120÷18= 把18看作20来试商 听课人评价意见 优点 缺点 本节课教师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模式层层深入来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课堂中师生互动融洽,教师一改往日的角色,成为引导者,真实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没能及时提出被除数也换成是整十、整百的数进行计算,有点小失误。 公开课教学听课记录 授课人 吕学安 年级学科 五年级数学 时间 212-14 课题 星期日的安排 听课人 教学过程记录 评点与建议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1)计算。 3/8+1/2 5/6+3/41 1/12+1/6 (2)口答。 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引导观察。 (1)出示书P68的主题图。 (2)指名说一说:根据这幅情境壤土,能获得哪些信息? 2、提出问题: 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探索算法。 (1)列出算式。 ①先让学生们独立尝试列式,然后再引导学生们将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行运算。 ②让学生说一说算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2)讨论具体的运算过程。 4、归纳小结。 怎样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与整数和小数的加减混合顺序相同。 强调:计算时,要灵活处理,使计算过程更加简便。 三、练一练。 四、布置作业。 1、 复习导入合理,能够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学习能力。 2、 创设情景让学生从获得的信息中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洞察力和数学语言的发展。 3、 探索算法中让学生自主探讨运算过程,并获得了多种计算方法,使学生亲身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促进了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增加了其对数学的兴趣。 板 书 设 计 星期日的安排(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1-3/8-1/6 1-3/8-1/6 1-(3/8+1/6) =5/8-1/6 =24/24-9/24-4/24 =1-(9/24+4/24) =15/24-4/24 =24-9-4/24 =1-13/24 =11/24 =11/24 =11/24 听课人评价意见 优点 缺点 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对新知的感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透彻,记忆、会更深刻。学生对于单位“1”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应多加举例讲解。 公开课教学听课记录 授课人 闫杰 年级学科 三年级数学 时间 2008、11、20 课题 地砖的周长 听课人 崔涛 教学过程记录 评点与建议 一、创设情境。 学校在改建学生宿舍楼,泥水匠叔叔要给地面铺上地砖。已经知道地砖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大家能算出地砖的周长吗? 二、解决问题。 1、 想一想:“每边的长都是60厘米”,从这个信息中,你知道了什么?(地砖面是正方形,边长是60厘米……) 2、 算一算:先让学生自己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样算的。 通常会出现两种算法: ⑴ 60 + 60 + 60 + 60 = 240(厘米) ⑵ 60×4 = 240(厘米) 也可能出现第⑶种方法:(60 + 60)×2 = 240(厘米) 3、 议一议: 三、教学效果测评。 1、 第48页做一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正方形的周长,然后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2、 第48页讨论:如何计算正方形的周长?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出最简便的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边长×4。 3、 实践应用:第48页练一练1、2。引导学生对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异同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都是计算四条边的长度之和。 。 四、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 1、 创设情境不仅简单有效的导入了课题,而且收回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2、 解决问题中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3、 对比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发法对学生的记忆有一定的冲击,使学生更易区分。 4、 师生配合的非常好。 板 书 设 计 4、地砖的周长 ⑴ 60 + 60 + 60 + 60 = 240(厘米) ⑵ 60×4 = 240(厘米) ⑶ (60 + 60)×2 = 240(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 听课人评价意见 优点 缺点 本节课教师在抓住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基础上,采取了让学生在做题中总结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种方式显示出教师的大胆和教学方法的新颖,一改往常一上来就讲解计算公式,然后代入做题的灌输式教学。但这种方法基于学生的参与和配合,以及学生原有的数学思维,如果所带的学生基础相对比较弱,那么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完整版 小学 数学 听课 记录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