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XXX隧道开挖方案设计.docx
《论文XXX隧道开挖方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XXX隧道开挖方案设计.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日 期: 目录 目录 I 摘要 III Abstract IV 第一章 工程概况 1 1.1 工程简介 1 第二章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 2.1 地形地貌 2 2.1.1 地形地貌、水文 2 2.2 工程地质 2 2.2.1 地层岩性 2 2.2.2 地质构造及地震 2 2.2.3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隧道围岩级别划分 3 2.3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4 2.3.1 地表水 4 2.3.2 地下水 4 2.3.3 隧道涌水预测 4 2.4 不良地质分析 5 2.5 工程地质评价 6 2.5.1 场地稳定性评价 6 2.5.2 隧道进出洞口边仰坡稳定性评价 6 2.5.4 隧道施工对环境影响评价 7 第三章 开挖方案设计 8 3.1 隧道设计技术参数 8 3.1.1 隧道进出口高程、平、纵线形设计 8 3.1.2 隧道设计标准 8 3.2 洞身围岩工程特性及围岩级别划分 9 3.3 隧道结构形式及断面设计 12 3.4 单洞双向曲拱隧道的特点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13 3.5 开挖方案的选择 13 3.5.1 单洞隧道常用的开挖方法 13 3.5.2 开挖方案分析及比选 18 3.5.3 开挖方案的确定 20 3.6 开挖施工工序 21 3.6.1 开挖施工总原则 21 3.6.2 施工工序 22 3.6.3 开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些具体方案 31 第四章 支护方案 33 4.1 初期支护以及辅助施工措施 33 4.1.1 初期支护的一般要求 33 4.1.2 初期支护施工工序以及初期支护施工具体要求 34 4.1.3 辅助施工措施 37 4.2 确定隧道衬砌结构 38 4.3 仰拱与铺底 39 4.3.1 仰拱的一般要求 39 4.3.2 施工工序 40 4.3.3 施工要点 40 第五章 工程质量及安全保障体系 43 5.1 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43 5.2 安全保证措施 43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45 参考文献 46 致谢 47 附录 48 摘要 本设计是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的规定,以及XXX隧道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提出了三种隧道开挖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最终确定了隧道洞口段选择分部(环形)预留核心土法,洞身段选择上下两层台阶法作为开挖方案。详细介绍各开挖施工工序的情况,并简要提出了支护方案。 通过对隧道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安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比较,该隧道选择单洞双向曲拱隧道作为其结构形式。为了提高开挖进度,缩短工期,还对各开挖断面相对错开开挖进行了研究。隧道洞身衬砌设计以新奥法原理为指导,采用复合式衬砌,即以系统锚杆、钢筋网、喷射混凝土、工字型钢架作为初期支护,以模筑钢筋混凝土作为二次衬砌。 关键词:XXX隧道,单洞双向曲拱结构,隧道开挖方案,复合式衬砌 Abstract The design is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sign plan and the "tunnel design" provisions, and the FanJingShan Link XXX tunnel engineering geological and the hydrogeological of conditions. Proposed three tunnel excavation program for technical and economic comparison, finalized the tunnel entrance select segments (circular) set aside the core of indigenous hole figure to select up and down two steps as the excavation program. Detailed excavation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outlined a supporting program.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of tunnel engineering geology, hydrogeology, security, economic, technical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tunnel to select the single-hole two-way arch tunnel as part of its structur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xcavation progress, shorten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also study the relative stagger the excavation for each excavation section. Lining the design of the tunnel hole body as a guide to the new Austrian law principle, the use of composite lining systematic bolts, steel mesh, shotcrete, shaped steel frame as the initial support, mold built of reinforced concrete as the secondary lining. Key words: XXX tunnel, Single-hole two-way arch structure , Tunneling program ,compound lining 第一章 工程概况 1.1 工程简介 XXX隧道位于贵州省。洞室净空9.80×8.10m,起讫桩号K11+295~K11+895,长600m;进洞口设计标高+1262.523m,出洞口设计标高+1251.730m;隧道最大埋深约121m,属中隧道。 该隧道属XXX公路隧道,该公路按照国家离XXX政府约15km,未通公路,交通极不便利。隧道施工现场见下图1.1. 图1.1 XXX隧道 第二章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2.1.1 地形地貌、水文 隧道位于中山深切谷地斜坡地貌区,隧道穿过中山山脊中部。区内最高标高在K11+479.030处,138.91m,最低标高在出口处+1263.91m,相对高差117m,隧道设计标高+1262.523m~1251.730m,隧道最大埋深121m。隧道走向与山脊走向约成90°正交。区内山坡除隧道中部K11+480~K11+650上部一带较缓外,其余坡度较陡,一般28°~50°,植被发育,水土保持较好。 XXX隧道地处亚热带湿润区,多年平均气温17.4℃,多年平均降雨量1049.3mm,平均无霜期295天,最长无霜期315天,干旱为主要灾害性天气,常有霜冻、冰雹、暴雨、大风等袭击。 2.2工程地质 2.2.1地层岩性 该隧道地层由三层构成,根据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及室内试验结果,其工程地质特征分述如下: Ⅰ1-0粘土(Qel+dl):灰褐-土灰色,松散-稍密,粘土为可塑状,含约10%的碎石,成分主要为粉砂质板岩,粒径2~6mm,该层岩性不稳定,有得部位为含碎石亚粘土,有得部位为块石。分布于山体表面,地形较平缓处稍厚,钻孔揭露厚度3.0~20.0m。 Ⅱ1-0强风化粉砂质板岩(Ptbnbq2):灰黑色,节理裂隙发育。该层为隧道进口岩体。 Ⅱ1-1中风化粉砂质板岩,凝灰岩(Ptbnbq2):灰色,灰黑色,中厚层状。节理裂隙较发育。该层为隧道进出口及隧道洞身岩体。 2.2.2 地质构造及地震 该隧道区域地址构造部位处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贵阳复杂构造变形区东北缘,属四级构造单元,主要构造形迹展布方向为北北东-北东向。 线路测区内主要初露地层为元古界(Ptbnbq2)、粉砂质板岩与凝灰岩及第四系残坡积粘土()。基岩稍倾向北西,倾角45°为单斜地层,隧道走向与岩层走向呈小角度斜角或平行。 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北东向区域断层与北北东向逆冲断层为区内断裂构造骨架。浅部岩石风化裂隙较发育,岩体完整性较差,深部节理裂隙局部较发育,节理裂隙降低了隧道围岩稳定性。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隧道区地震活动较弱,历史上无中强地震记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小于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地震基本烈度小于6度)。考虑工程的重要性,依据《公路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的有关规定,建议该隧道按地震基本烈度6度设防,其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a=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T=0.35s。 2.2.3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隧道围岩级别划分 根据隧道围岩分级标准《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J 026-90》,综合钻探资料及地调成果综合判断,本隧道围岩可划分为Ⅳ、Ⅴ级。隧道围岩具体分级分段情况及围岩性质见下表2.1, 各类围岩的物理力学指标见表2.2: 表2.1 隧道围岩分级分段划分一览表 里程桩号 围岩 分级 长度(m) 纵波波速(m/s) 工程地质条件 BQ值 水文地质 K11+295~K11+405 Ⅴ 110 顶板厚4.0~70.0m岩性为粘土及强中风化粉砂质板岩夹中风化凝灰岩。岩石风化较强烈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质较软,岩体成破碎结构洞口开挖易坍塌,成洞较困难 150~200 雨季渗水严重,地表水冲刷洞口 K11+405~K11+765 Ⅳ 360 顶板厚64.0~114.0m,岩性为中风化凝灰岩夹粉砂质板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质中硬,局部有弱溶蚀现象,洞身开挖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坍塌。 350 渗水 K11+765~K11+895 Ⅴ 130 顶板厚3.0~64.0m。岩性为粘土及中风化凝灰岩夹粉砂质板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质中硬,局部有溶蚀现象,侧壁基本稳定,洞口开挖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小坍塌 330 雨季渗水严重,地表水冲刷洞口 表2.2 各类围岩的物理力学指标 围岩级别 密度ρ(t/m) 弹性模量E (GPa) 泊松比 μ 计算摩擦角φ 摩擦系数f Ⅳ 2.0 5 0.3 45° 0.4 Ⅴ 1.8 1.5 0.4 35° 0.4 2.3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2.3.1地表水 该隧道为越岭隧道,区内地表水不发育,无常年性地表水体,仅见两条季节性冲沟,都与线路近于平行,地表水主要为大气降水形成的地表面流,水量受季节性影响变化较大,其自然排泄畅通。隧道进出口位于山体斜坡位置,分布标高较高,地表水对隧道施工影响较小。但应注意暴雨期间地表水对洞口的冲刷破坏作用,宜采用截流、疏排措施。 2.3.2地下水 该隧道地下水主要为表层残坡积黏土中的孔隙水及基岩风化带内的裂隙水和岩溶水,水量大小受裂隙发育程度及季节变化影响,汇水面积0.24km2。 (1) 地下水类型及特征 隧道洞身及进、出洞口基本都处于Ptbnbq2地层中,该层基本为灰色凝灰岩夹粉砂质板岩,为弱溶性岩石,普遍有弱溶蚀现象,该层为含水层,含水较丰富。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 (2) 补、排条件及动态特征 区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垂直入渗补给,基岩风化裂隙水径流主要受地形地貌控制,总体顺坡向径流。由于隧道区标高较高,径流条件好。水位变幅不大。 (3) 地下水水质 结合区域地质条件判断,隧道区地表水、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 (4) 地下水影响 隧道区基岩大部分为变质类岩石,裂隙水较贫乏,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隧道水文地质条件属较简单类型。隧道洞室有滴水、渗流现象,地下水对隧道施工影响较小。 2.3.3 隧道涌水预测 隧道涌水量的预测长期以来就是产生实践的难题,本次采用裘布依公式法以及地下径流模数法和大气降水渗入系数法进行预测。 裘布依公式法: 隧道走向与地层走向近于平行,采用下式计算隧道涌水量Q: m3/d 式中: Q——涌水量,m3/d B——隧道穿过含水层厚度,m K——含水层的渗透系数,m/天 H——隧道底板以上含水层厚度,m h——水位下降曲线在隧道边墙上的高度,设为0 R——隧道排水影响宽度,m 地下径流模数法和大气降水渗入系数法分别计算的涌水量为668m3/d 和400 m3/d。对比三种方法计算结果,其数据基本一致,表明各计参数的选择是合理的。 由于隧道区内地下水动态受降水影响,变化较大,雨季施工时隧道涌水量可能有较大的变幅。因此综合分析:隧道在平水期总涌水量为400~668 m3/d。 2.4 不良地质分析 隧道区内凝灰岩属弱溶性岩,岩溶微发育,降低围岩级别,含水较丰富影响施工,进出口地形坡度较陡,洞口边坡及浅埋段易发生坍塌,需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隧道Ⅳ级围岩占60%;Ⅴ级围岩占40%,洞身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洞口及浅埋段工程地质条件较差。隧道所穿山体为地表、地下水分水岭部位,地表水系不发育,有利于大气降水的径流排泄,但洞口施工应注意暴雨期间地表面流对洞口的冲刷破坏作用,宜采取截流、疏排措施。 根据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本区地层中无大的有毒有害气体富积,故本隧道不存在有毒有害气体。 2.5 工程地质评价 2.5.1 场地稳定性评价 隧道区属构造剥蚀中山地貌单元,第四纪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主要为地壳间歇性抬升,水平方向运动微弱,无区域性活动深大断裂通过;近代无中强震记录,属相对稳定板块。下伏基岩稳定性较好,适宜拟建隧道的建设。隧道围岩主要为中风化凝灰岩夹强中风化粉砂质板岩,属较软或中硬-硬岩,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围岩较稳定。 2.5.2 隧道进出洞口边仰坡稳定性评价 进口处上覆残坡积粘土厚度较厚,厚度在5.0~10.0m左右 山破自然坡度15~50°,冲沟走向与路线走向基本平行。进口部位形成开挖路堑,建议清除残坡积层后,按强风化层1:0.75,中风化层1:0.5,土层1:1.25放坡,并采取护面措施,注意不能进行大爆破量施工。 洞口岩体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完整性好,围岩分级为Ⅴ级,成洞条件较差,围岩易坍塌,处理不当可能出现大面积坍塌或冒顶。进口边坡为顺向坡或土质边坡,坡度较陡,边坡较稳定。粘土处于地下水位以上,透水但含水甚微,基岩含裂隙及岩溶水,透水性较好,地下水对洞口稳定性影响较小;隧道洞口施工应注意暴雨期间地表面流对洞口的冲刷破坏作用,宜采取截流、疏排措施。 综上所述:隧道进口位于地形坡度较陡的顺坡或侧向冲沟西侧,上覆残坡积粘土分布厚度较厚,下伏基岩为强-中风化粉砂质板岩夹中风化凝灰岩,岩体裂隙较发育,岩体较破碎,完整性较差,围岩分级为Ⅳ级,成洞条件较差,围岩易坍塌,处理不当可能出现大面积坍塌或冒顶,成洞困难,边坡为顺向破或土质边坡,坡度较陡,边坡较稳定,洞口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出口处上覆粘土厚度10.0~20.0m,出口部位形成开挖路堑,建议清除残坡积层后,按中风化层1:0.5,土层1:1.25放坡,并采取护面措施,注意不能进行大爆破量施工。下伏基岩风化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质中硬,局部见溶蚀现象。此外,出口存在偏压现象。出口地层中风化凝灰岩夹粉砂质板岩为较硬质岩石,但隧道洞口施工应该注意暴雨期间地表面流对洞口的冲刷破坏作用,宜采取截流、疏排措施。 综上所述:隧道出口位于山坡斜坡较陡地段,岩性为粘土及中风化凝灰岩,岩石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表层残坡积粘土层厚度较大,围岩分级为Ⅴ级,洞口边坡为切向坡或土质边坡,边坡较稳定,成洞条件较差,围岩易坍塌,处理不当可能出现大面积坍塌及冒顶,成洞较困难,洞口工程地质条件较差。 隧道洞身均为Ptbnbq2中风化凝灰岩夹粉砂质板岩。节理裂隙微发育,岩质中硬,局部见弱溶蚀现象,围岩分级为Ⅳ级,洞室开挖拱部无支护可能坍塌。雨季渗水。隧道洞室围岩有渗水现象,隧道施工时需做好洞内排水工作;支护设计施工时应考虑相应的防渗措施。洞身局部存在破碎带,应采用地质超前预报,提前做好支护,避免大面积坍塌,突泥或突水事故,保持通风,进行有害气体的监测。 2.5.4 隧道施工对环境影响评价 隧道进口距简易村级公路约1km,交通较不便利。由于隧道出去XXX生态保护区,施工会对保护区植被以及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生态环境、植被的保护与恢复。 隧道区坡陡谷深,地形条件较差,出口段山坡坡面较缓,场地较宽敞,废渣弃土堆物距离较近,施工条件较好;进口段山坡坡面较陡,场地较狭窄,废渣弃土堆物距离较远,施工条件差。 隧道开挖要做好弃土坝的挡墙和排水设计,并注意弃土边坡的稳定性和植被的恢复,防止水土流失和对环境产生破坏。 第三章 开挖方案 3.1 隧道设计技术参数 3.1.1 隧道进出口高程、平、纵线形设计 该隧道根据隧址区地形、地质条件、环境、造价、功能等因素综合确定。在综合考虑线形指标及工程造价的前提下,通过实地勘察,充分研究了隧道所处的地域的地形地质情况,主要考虑进出口地形条件、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运营管理设施、场地等因素拟定本隧道方案。 该隧道为整体式隧道,呈东西向展布。洞室净空9.80×8.10m,起讫桩号K11+295~K11+895,长600m;进洞口设计标高+1262.523m,出洞口设计标高+1251.730m。 隧道最大埋深约121m,隧道平面线形位于东西方向的一条直线上,隧道进口段高程比出口段高程高,纵坡坡度为-1.800%。 3.1.2 隧道设计标准 隧道按三级公路标准设计(30km/h),主要技术标准如下: 1、公路等级:三级(困难路段平面线采用四级标准); 2、洞内计算行车速度:30km/h; 3、隧道建筑界限: 图3.1隧道建筑限界 限界净宽:检修道宽度0.75m+侧向宽度0.5m+行车道宽度2*3.65m+侧向宽度0.5m+检修道宽度0.75m=9.8m 限界净高:5.0m。 4、设计荷载:公路—Ⅱ级。 3.2 洞身围岩工程特性及围岩级别划分 根据我国工程岩体分级标准(GB50218—94)确定岩体基本质量,国标岩土分级采用了定性、定量两种方法分别确定岩体质量的好坏,相互协调,相互调整,以确定岩石的坚硬程度与岩体的完整性指数,并根据岩体基本质量划分质量等级。 岩体的基本质量指标(BQ)按下式计算: BQ=90+3Rc+250Kv (3-1) 式中: BQ——岩体基本质量指标; Rc ——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MPa); Kv ——岩体完整性系数。 公式(3-1)在使用时,应遵循下列限制条件: 1)Rc>90 Kv+30时,应以Rc=90 Kv +30和Kv 值代入公式计算BQ值; 2)Kv>0.04 Rc+0.4时,应以Kv=0.04 Rc+0.4和Rc值代入公式计算BQ值。 按上述公式所确定的BQ值,根据表3.1、3.2进行岩体基本质量分级。 表3.1 岩体基本质量分级 基本质量分级 岩体基本质量的定性特征 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 Ⅰ 坚硬岩体,岩体完整 >550 Ⅱ 坚硬岩,岩体较完整; 较坚硬岩,岩体完整 550~451 Ⅲ 坚硬岩,岩体较破碎; 较坚硬岩或软硬岩互层,岩体较完整; 较软岩,岩体完整 450~351 表3.1岩体基本质量分级(续) Ⅳ 坚硬岩,岩体破碎; 较坚硬岩,岩体较破碎—破碎; 较软岩或软硬岩互层,且以软岩为主,岩体较完整—较破碎; 软岩,岩体完整—较完整 350~251 Ⅴ 较软岩,岩体破碎; 软岩,岩体较破碎—破碎; 全部极软岩及全部极破碎岩 ≤250 表3.2 铁道隧道围岩分级 级别 围岩主要工程地质条件 围岩稳定状态(单线) 纵波速度Vp(km/s) 主要工程地质条件 结构特征 Ⅳ 硬质岩石(Rb>30MPa),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节理很发育;层状软弱面(或夹层)已基本被破坏 呈碎石状压碎结构 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较大的坍塌,侧壁有时失去稳定 1.5~3.0 软质岩石(Rb约5~30MPa),受地质构造严重,节理发育 呈块(石)碎(石)状镶嵌结构 土:1、略具压密或成岩作用的粘性土及砂性土 2、黄土(Q1、Q2) 3、一般钙质、铁质胶结的碎石土、卵石土、大块石土 1和2呈大块状压密结构,3呈巨快状整体结构 表3.2 铁道隧道围岩分级(续) Ⅴ 石质围岩位于挤压强烈的断裂带内,裂隙杂乱,呈石夹土或土夹石状 呈角(砾)碎(石)状松散结构 围岩易坍塌,处理不当易出现大坍塌,侧壁经常小坍塌;浅埋时易出现地表下沉(陷)或塌至地表 1.0~2.0 一般第四系的半干硬至硬塑的粘性土及稍湿至 潮湿的一般碎石土、卵石土、圆砾、角砾土及黄土(Q3、Q4) 非粘性土呈松散结构、粘性土及黄土呈松软结构 Ⅵ 较软状粘性土及潮湿的粉细砂等 粘性土呈易蠕动的松软结构,砂性土呈潮湿松散结构 围岩极易坍塌变形,有水时土砂常与水一起涌出,浅埋时易塌至地表 <1.0(饱和状态的土<1.5) 表3.3 隧道物理力学指标推荐值 围岩级别 密度ρ(t/m) 弹性模量E (GPa) 泊松比 μ 计算摩擦角φ 摩擦系数f Ⅳ 2.0 5 0.3 45° 0.4 Ⅴ 1.8 1.5 0.4 35° 0.4 根据表3.1、3.2、3.3及地调成果及钻探、声波测试资料分析,并结合室内岩体试验数据,该隧道的围岩级别划分及相关物理力学指标如下: (1)K11+295~K11+405段,长110m,为隧道的进口。顶板厚4.0~70.0m岩性为粘土及强中风化粉砂质板岩夹中风化凝灰岩。岩石风化较强烈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质较软,岩体成破碎结构洞口开挖易坍塌,成洞较困难。本段按Ⅴ级围岩支护,在开挖掘进时建议采用超前多层锚杆,小导管注浆或管棚支护,单侧导坑法开挖,以锚喷加钢筋网的复合式支护。隧道洞口仰坡,边坡高度和坡度建议值:岩质(Ⅴ级)边坡开挖高度<20m,按1:0.75设计,土质边坡(Ⅴ级)开挖高度<15m,按1:1.25设计,残坡积较薄的可以清除,并对洞口边,仰坡硬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浆砌片石防护或锚喷混凝土、衬砌护坡等。 (2)K11+405~K11+765段,长360m,为隧道中间段。顶板厚64.0~114.0m,岩性为中风化凝灰岩夹粉砂质板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质中硬,局部有弱溶蚀现象,洞身开挖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坍塌。本段按Ⅳ级围岩进行支护,开挖掘进时采用超前布设稀疏锚杆,以单侧壁导坑法开挖,第一次锚喷联合初期支护,采用挂网潮喷,第二次筑模现浇混凝土。 (3)K11+765~K11+895段,长130m,为隧道出口段。顶板厚3.0~64.0m。岩性为粘土及中风化凝灰岩夹粉砂质板岩,节理裂隙较发育,岩质中硬,局部有溶蚀现象,侧壁基本稳定,洞口开挖拱部无支护时可产生小坍塌。本段按Ⅴ级围岩进行支护。隧道进出口段(浅埋段)围岩分级较低,洞顶围岩厚度较小,成洞困难,建议采用明洞设计方案或作路堑处理。 3.3 隧道结构形式及断面设计 隧道设计除考虑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相关条件外,同时受线路纵横指标以及三方面组合设计的制约,还需要考虑跨度、埋深、开挖方式、开挖方法和施工经验等条件,并进行安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比较。因此,合理设计隧道线形及选择隧道形式对适应地形条件,环境保护及工程量和造价上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XXX隧道横穿山岭,为三级公路隧道,隧道为整体式隧道,呈东西向展布。起讫桩号K11+295~K11+895,进洞口设计标高+1262.523m,出洞口设计标高+1251.730m。全长600m,最大埋深121m。洞室建筑限界净宽9.8m,净高5m。 隧道进口和出口均位于坡体内,其中进出口段位于山坡斜坡较陡地段,进口自然坡度角15~50°。进出口段上覆残坡积粘土分布厚度较厚岩性为中风化凝灰岩,岩石裂隙较发育。围岩为Ⅳ和Ⅴ级,整体稳定性差,成洞条件较差,围岩易坍塌,处理不当可能出现大面积坍塌或冒顶。 根据隧道所处的地质条件、地形条件、隧道设计参数、开挖技术和施工经验等条件,并进行安全、经济、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比较,综上考虑衬砌内轮廓的形状和尺寸根据围岩级别、结构受力特点以及便于施工等因素,本隧道选用单洞双向曲拱隧道形式。 3.4 单洞双向曲拱隧道的特点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国内外已建成的单洞双向隧道工程实例及成功经验,它与其他分离式隧道相比有很多优点。主要有: 地形条件限制少,没有隧道间相互开挖的影响,对环境植被破坏较小,造价低,工期短,便于紧急时交通疏散与管理,可提高日常使用和施工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但是,单洞双向隧道洞身埋深较浅,在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也比较多。应注意下列一些问题: 隧道施工严格按照“严控水、管超前、后开挖、短进尺、强支护、弱爆破、快封闭、勤量测”的原则组织施工,应特别注意地表冲沟、陷穴对隧道的影响,要加强调查和处理。 隧道开挖前,首先根据设计图纸完成洞口截水沟、洞口土方及边仰坡防护施工。洞口土方采用挖掘机配合装载机自上而下分层施工,大型自卸汽车运输,并及时做好坡面防护,开挖一段(台阶)防护一段(台阶)。洞口明洞采用明挖法施工,开挖至明暗分界线后,先施套拱,然后施做暗洞超前大管棚,随后进入暗洞施工。明洞衬砌应选择适当的时机施作,待明洞混凝土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后及时进行明洞洞顶回填。施工通风采用管道压入式通风。 3.5 开挖方案的选择 3.5.1 单洞隧道常用的开挖方法 隧道开挖方法主要是根据隧道的地质条件决定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机械设备情况、材料情况、技术水平、隧道长度、断面积大小、工期要求及经济效益等因素;在做法上要加强管理,能做到均衡生产,符合快速、优质、安全、节约的原则。 隧道工程不同于其他工程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在有限空间内,必须使有效设备和人员,协调而高效的发挥作用,才能在单位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效果,它涉及的因素很多,如施工机具及其配套综合能力、机具设备是否与所采用的施工方案相适应、施工方案是否与所处地质环境和支护手段协调、领先工序与后续工序的配合、组织指挥和管理水平,这些都是影响施工进度各项指标完成的因素。 现列出几种常用的隧道开挖方法,以进行优化比选。 1、双侧壁导坑法 分部开挖隧道两侧的导坑,并进行初期支护,再分部开挖分部剩余部分的方法。其施工步骤参见图3.2。 图3.2 双侧壁导坑法法施工横断面及纵断面示意图 施工顺序说明:1.左(右)导坑开挖;(2)左(右)导坑初期支护;3.右(左)导坑开挖;(4)右(左)导坑初期支护;5.上台阶开挖;(6)上台阶初期支护、导坑隔壁拆除;7.下台阶开挖;(8)仰拱初期支护;(9)仰拱超前浇筑;(10)全断面二次衬砌。 施工要点: (1)围岩开挖应尽量采用挖掘机和人工配合无爆破施工,局部需爆破施工时,宜弱爆破施工,以尽量减少对地层的扰动。 (2)开挖应严格按规范做好监控量测工作,随时掌握围岩及支护的变形情况,以便及时修正支护参数,改变施工方法;同时,应有较准确的超前地质预报。 (3)开挖时的排水工作要认真做好,在保证排水畅通的同时,重点要对两侧临时排水沟铺砌抹面,防止钢支撑基底软化。 (4)侧壁导坑开挖后,应及时施工初期支护并尽早形成封闭环;侧壁导坑形状应近于椭圆形断面,导坑跨度宜为整个隧道跨度的三分之一;左右导坑施工时,前后拉开距离不宜小于15m;导坑与中间土体同时施工时,导坑应超前30~50m。 本隧道进、出口处可采用此法。 2.分部(环形)预留核心土法 先开挖上部导坑成环形,并进行初期支护,再分部开挖剩余部分的施工方法。其施工步骤参见图3.3。 图3.3 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施工工序示意图(此图错误,希望你能改正) 施工顺序说明:(1)上弧形导坑开挖;(2)拱部初期支护;(3).预留核心土开挖;(4).下台阶左部开挖;(5).下台阶右部开挖;(6)仰拱超前浇筑;(7)全断面二次衬砌。 施工要点: (1)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将开挖断面分为上、中、下及底部四个部分逐级掘进施工,核心土面积应不小于整个断面面积的50%。上部宜超前中部3~5m,中部超前下部3~5m,下部超前底部10m左右。为方便机械作业,上部开挖高度控制在4.5m左右,中部台阶高度也控制在4.5m左右,下部台阶控制在3.5m左右。 (2)核心土与下台阶开挖应在上台阶支护完成后、喷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进行。为防止上台阶初期支护下沉、变形,其底部宜加设槽钢托梁,托梁与钢架连为一体,钢架底部应按设计要求设置锁脚锚杆,并与纵向槽钢焊接,锚杆布设俯角宜为45° (3)每一台阶开挖完成后,及时喷射4cm厚混凝土对围岩进行封闭,设立型钢钢架及锁脚锚杆,分层复喷混凝土到设计厚度,必要时各台阶设临时仰拱加强支护,完成一个开挖循环。 (4)对土质的隧道应以核心土为基础设立3根临时钢架竖撑以支撑拱顶和拱腰,核心土应根据围岩量测结果适当滞后开挖。 3. 台阶法 开挖上半断面,待开挖至一定长度后同时开挖下半断面,上下半断面同时并进的施工方法。其施工步骤参见图3.4。 图3.4 台阶法法施工工序示意图 施工顺序说明:(1)上台阶开挖;(2)上台阶初期支护;(3).下台阶开挖;(4)下台阶初期支护;(5)全断面二次衬砌。 施工要点: (1)台阶不宜多分层,上下台阶之间的距离尽可能满足机具正常作业,并减少翻渣工作量;当顶部围岩破碎,需支护紧跟时,可适当延长台阶长度。 (2)施工亦应先护后挖,宜采用超前锚杆或超前小钢管辅助施工措施。开挖应尽量采用微震光面爆破技术。 (3)初期支护应紧跟开挖面;上台阶施工时,钢架底脚宜设锁脚锚杆和纵向槽钢托梁以利下台阶开挖安全。下台阶在上台阶喷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开挖。 (4)隧道两侧的沟槽及铺底部分应和下台阶一次开挖成型。 (5)台阶分界线不得超过起拱线,上台阶长度不得大于30m,下台阶马口落底长度不大于2榀钢拱架的长度,应一次落底,并尽快封闭成环。 (6)台阶长度不宜过长,应尽快安排仰拱封闭间,改善初期支护受力条件。 4.中隔壁法(CD法) CD法是在软弱围岩大跨度隧道中,先分部开挖隧道的一侧,并施作中隔壁,然后再分部开挖另一侧的施工方法。其施工步骤参见图3.5。 图3.5 中隔壁法(CD法)施工工序横断面及纵断面示意图 施工顺序说明:(1).先行导坑上部开挖;(2)先行导坑上部初期支护;3.先行导坑中部开挖;(4)先行导坑中部初期支护;5.先行导坑下部开挖;(6)先行导坑下部初期支护;7.后行导坑上部开挖;(8)后行导坑上部初期支护;9.后行导坑中部开挖;(10)后行导坑中部初期支护;11.后行导坑下部开挖;(12)后行导坑下部开挖;(13)仰拱超前浇筑;(14)全断面二次衬砌。 施工要点: (1)上部导坑的开挖循环进尺控制为1榀钢架间距(0.75~0.8m),下部导坑的开挖进尺可依据地质情况适当加大。 (2)中隔壁法或交叉中隔壁法施工时,初期支护完成后方可进行下一分部开挖,地质较差时,每个台阶底部均应按设计要求设临时钢架或临时仰拱;各部开挖时,周边轮廓应尽量圆顺;应在先开挖侧喷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再进行另一侧开挖;左右两侧导坑开挖工作面的纵向间距不宜小于15m;当开挖形成全断面时,应及时完成全断面初期支护闭合。 (3)导坑开挖孔径及台阶高度可根据施工机具、人员等安排进行适当调整。应配备适合导坑开挖的小型机械设备,提高导坑开挖效率。 (4)中隔壁的拆除应滞后于仰拱,并应于围岩变形稳定后才能进行,一次拆除长度应根据量测数据慎重确定,拆除后应立即施作二次衬砌。 5. 交叉中隔壁法(CRD法) CRD法是在软弱围岩大跨度隧道中,先分部开挖隧道一侧,施作中隔壁和横隔板,再分部开挖隧道另一侧并完成横隔板施工的施工方法。其施工步骤参见图3.6 图3.6 交叉中隔壁法(CRD法)施工横断面及纵断面示意图 施工顺序说明:(1).左侧上部开挖;(2)左侧上部初期支护;(3).左侧中部开挖;(4)左侧中部初期支护;(5).右侧上部开挖;(6)右侧上部初期支护(7).右侧中部开挖;(8)右侧中部初期支护;(9).左侧下部开挖;(10)左侧下部初期支护;(11).右侧下部开挖;(12)右侧下部初期支护;(13)仰拱超前浇筑;(14)全断面二次衬砌。 施工要点: (1)为确保施工安全,上部导坑开挖循环进尺控制为1榀钢架间距(0.6~0.75m),下部开挖可依据地质情况适当加大,仰拱一次开挖长度依据监控量测结果、地质情况综合确定,一般不宜大于6m。 (2)中间支护系统的拆除时间应考虑其对后续工序的影响,当围岩变形达到设计允许的范围之内,并在严格考证拆除的安全性之后,方可拆除。中隔壁混凝土拆除时,要防止对初期支护系统形成大的振动和扰动。 (3)中隔壁的拆除应滞后于仰拱。 (4)应配备适合导坑开挖的小型机械设备,提高导坑开挖效率。 3.5.2 开挖方案分析及比选 XXX跨度、埋深考虑。施工技术难度以及施工机械设备的要求,施工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是否经济合理等方面进行综合比较,拟定适合该隧道的开挖方案。隧道区所通过的围岩主要为Ⅳ和Ⅴ级围岩,围岩较软,隧道进出口围岩等级为Ⅴ,隧道洞身围岩等级为Ⅳ。隧道埋深较深、隧道较长。表3为各开挖方法在技术、经济等各方面的综合比较。 表3.4施工方法比较 项目 台阶法(或留核心土法) CD法 双侧壁导坑法 CRD法 工法的安全行 适合该开挖方法的围岩等级比较低,不够安全 该方法所开挖的围岩等级低,但开挖分布多,较安全 该方法所开挖的围岩等级低,但开挖分布较多,安全 安全 施工技术难度 开挖步骤比较单一,隧道从上到下分布施工难度较低 隧道分布开挖,切围岩较软弱,技术难度较高 隧道开挖步骤多,施工技术要求高 高 施工机械类型 由于施工步骤单一,隧道开挖分布开挖,施工空间较大,施工设备大、中型 中、小型 开挖分布进行,施工作业面比较小,适合施工设备较小型 小型 工程造价 施工分布少,作业时间短,进度快,工程造价较低 较高 施工进度较慢,作业时间长,时间技术、设备要求较高,工程造价高 高 施工工序 开-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文 XXX 隧道 开挖 方案设计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胜****】。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胜****】,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胜****】。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胜****】,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