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完整版1.doc
《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完整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必修四复习提纲完整版1.doc(1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1、 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2、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史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把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3、 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 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6、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7、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8、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其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者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9、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原因: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自己时代的精华,就是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人物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10、哲学的作用: 生活: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正确地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学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社会变革: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原因是: 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其次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唯物主义是:认为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这些观点知识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5、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6、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7、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好夸大唯一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9、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批判地吸取)] 11、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这一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1、自然界物质性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改造自然的前提,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体现:人类社会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方法论:承认人类社会客观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认识和客观相结合。 3、哲学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4、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5、运动与物质的辨证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离开物质谈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6、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辨证关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 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但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静 止的一面。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世 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7、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按规律办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8、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③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 1、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本质: 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的能动作用 :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意识可以能动的认识世界、能动的改造世界。 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内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哲学依据:①物质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要求 ②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的要求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要求: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方式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两层基本含义: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3、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5、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6、真理的客观性: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只能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真理只有一个。 7、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步,哪怕是同一个方向迈出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9、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互相转化 10、认识的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发展也有一个过程。 11、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12、表明: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不断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13、方法论: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事物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2、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方法论:联系是普遍的,因此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是事物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指事物的局部,是事物发展的某个阶段。 两者相互区别:1、整体是事物的全部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指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两者相互联系:1、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 2、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系统优化方法的原则 系统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1、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2、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完整准确的认识。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的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发展的普遍性原理: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方法论:发展是普遍的,因此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它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新事物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接受挫折与考验。 4、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原理: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促成量的质变,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④反对错误倾向,揠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是不可取的。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2、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统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互为前提,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 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同时坚持“二分法”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 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一定场合下,普遍性与特殊性可以转化。 方法论: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 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起主导作用,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则处在被支配的地位,即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8、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认识方法: 1、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2、具体内容: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 3、反对错误倾向: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与均衡论。 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 辨证否定观的含义: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特点:辨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辨证否定的实质是: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方法论意义: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践,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创新的社会作用:(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和根本分歧: 区别: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基于它对世界的理解,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②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意识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4、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①不同步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他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 5、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6、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是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8、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等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 9、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适合时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不适合时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10、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1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前进的、上升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13、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14、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5、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解决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相适应。但是,这一对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解决,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即改革实现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6、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主义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 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 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范围 17、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地位:人民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作用:①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8、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党的群众路线的地位——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9、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1、 价值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2、 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3、 对个人价值评价最根本的是——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对某人的或某个集团的贡献,但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4、 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6、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 7、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内涵: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8、 把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 ①把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 ②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9、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和主体差异性: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 物的角度不同,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 10、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②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11、价值实现的方式:① 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②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2、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 必修 复习 提纲 完整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胜****】。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胜****】,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胜****】。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胜****】,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