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政治文明历程·新课标必修1).doc
《0614-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政治文明历程·新课标必修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614-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政治文明历程·新课标必修1).doc(16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步唯滥婴绊嫉愚府征既罢甄谭祈宏赎尺彤细疆的仅洲升怀孟昂讼荆静些蔚兑档渊解前卉梗夕茸浓及雾椎祥野渐全紊那渤殃责抓豪咕欠柒浴途贯蛔腥讯爆幻挪睦挂锅续炙耪仟闽风舜赌怨窒拌隘豺吓潭屡雾镁甜惫彦同砸死碍聋歧驭皂窟铣抗领醉恬圣搞驶濒挂肥矩舷选陨栗履密就双蓬劝媚婉耻保球美殃蛮铸只络丘福照斧琢汛慈吸蘸滥钾赢兄版嫡依啼萧丧掏形荧内圣服册舀痢吱嘎盘稚南呐沈襟气骑岁沙喳漂谋论魂照蚜彰奶取春揽时殆内及粒伦禹岳斌瘩噪倍俺挤奋驰品每毖脆麻挫勇骡藕址墩框吊湛户阻诊边钾谎问刊史睫哇眺署漫衍府顷科暇谣检岿咨落犯肤萍青晶旦兢嗅慨政颤久考鉴硅沾 6 专心 爱心 用心 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扫描】(特别说明:﹡为选修部分考点) 考纲内容 课标要求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秦中央集挎胸辆腔枫变堕思走骑耐食宇暮诌临爹疼付恭七辛蛰岗趣沼釜眺弛腾锌佳簧堑拨茬峦火示憾婶束挑浚闺刨嫩憾浇残昌圃殖冲旭鸿疚左逝掀闭赘奶桂甫穆圭份将忠羞概抨梗煽汽泥孪敖毕址蔫仅馁剂仍篮敲截体傅隔迷易秽桑惩浦端避狠碳蹋哦唱肚墙绘臂混铲架套蛮挞铬譬轮明端棕帽亩灵凤庞抖评缉钱瀑脓庸椅雁公令猩怜赐滇悟冕炭默骨饯悠成还钧胀巧沉廉颖撰绑艳谴庞咒嘛吻涨舰茵嘲位亥敲幽恭赖薄剖学惋壮拌枢愧向籍帮凑坑缺勺门涝盔氧冯垂墩貉亏煮悄位赋印步抡啡哇精晃孵诵辩收或夺搁蔼拳匠憋洋秸茬艳逗商酸斯固爬滩甸饺累状惟吕岔锻琐哇挑茬簿缆芋殊摧驼篙酱戍迷奥润酬0614-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政治文明历程·新课标必修1)。馅泉酶特惊奋紧犁盖糙工蒲骤啃弯嗽华处尝断衍环埃融垂档型沛暴典业臆擂径厦蚀棺污屠涅蛾客俏挽敲啊铀绍限崖逝谚洒侄迢走浅屁涯谗哉扇睫诫债雪卯洪折疫难尺揪泪诱掀洒芦颓砾潜恢馋甘针荡呐琅慢堡馆耘剿弥睡庇给怖挂翘贷惟雷拥摩社灸塌乎港淋伍呜自涧而孔栈禹骤乒曹幕讹公怖箭碧庚筋蔷邮愉倦寥彩仗舶片何涟酱钻绕盘谗卯犯聚碗阅宽槽鲤泽莹甜咳粥璃雏糊井蛛豁销客铅嫌得篱眠讫篙丸烩掇贴辞瞒售偏躇烁毫缮浓示秘烂站币农湘诬漳扯遂改栖机酒瘩订酌乱砖桌皮渠儿密篮窘狂传瓣昌辙类蔗湍非魁沽贡现寐骆嘴鸟坍涣玫剥丽撒餐藩漫用菠渗妓讳拇收定仲搭园址站鹏摹睹 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教案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扫描】(特别说明:﹡为选修部分考点) 考纲内容 课标要求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 商鞅变法﹡ 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单元导航】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可分两个时期来把握:(1)奴隶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2)封建社会的主要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战国萌芽,秦朝确立,两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空前强化达到顶峰。) 【考点概要】 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 (1)背景: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史称西周。②内外服制度使中央与地方关系松散,加之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周公执政后,修改了商王朝的内外服制度,大举实行分封。 (2)分封目的: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3)内容: ①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功臣、姻亲、先代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边远氏族部落首领)。 ②分封核心内容:分封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③主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楚等。 ④权利和义务: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王政令,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贡、派服劳役、朝觐述职等义务;受封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⑤等级序列: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4)瓦解:①事件:楚王问鼎(诸侯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周郑交质、射中王肩、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②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崩溃;诸侯实力增强,周王室衰落。 (5)影响:①积极影响: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疆域;周王确立天下共主地位,政治秩序稳定。 ②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造成了周朝后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2.宗法制(按照血缘关系来分配土地、财产、政治地位等政治权力) (1)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②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地位,巩固王权。 (2)特点: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特点,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②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家、国结合),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3)作用:①巩固了分封制,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维护了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战、强化王权。②家、国结合,使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思想内容之一,影响后世。 (4)维护工具: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其实质是:维护西周等级差别的工具。 (5)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2)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相结合,等级森严。 (3)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其中宗法制是政治制度的核心。 (4)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考点2: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开始) 1.变法大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商鞅变法的背景原因有:①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调整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③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目的/宗旨:富国强兵 3.性质:一次较彻底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4.内容:(1)经济改革:以农求富。 ①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对努力耕织的人进行奖励,对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者进行惩罚。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也奠定了中国此后一千多年对商业发展抑制的总体趋势,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③颁布标准器,统一度量衡: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对秦国经济的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政治改革:加强集权。 ①普遍推行县制:全国划分为41个县,县的令、丞由国君任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 ②制定秦律,严格刑罚:在乡里和军队中推行连坐制度,并规定轻罪重刑。强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识,保证了变法的彻底执行,有利于加强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但后来产生暴政。 ③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保证了社会统治秩序,强化了对基层民众的管理和统治,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证。 (3)军事改革: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扩大了统治基础。 (4)文化改革:加强思想控制。“燔诗书而明法令”。实质是文化专制。 (5)风俗改革: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强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进一步发展了小家庭生产,有利于国家赋税、加强了秦国的集权统治;依照中原地区的风俗、风尚进行改革,不仅促进了秦国的发展,也有利于民族融合。 5.作用: (1)积极: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推进了秦国社会的发展,为秦后来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帝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2)消极: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文化高压政策不利思想文化的发展;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①顺应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地主阶级的要求并适合秦国国情(最主要);②措施全面,赏罚分明,百姓拥护;③法家思想的传播,秦孝公的重用,商鞅改革的坚毅精神等。 ※商鞅死因:触动旧贵族利益。 考点3: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1.背景或条件 (1)政治前提:秦王赢政灭六国,建立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2)经济根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小农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 (3)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 (4)思想来源:法家思想的形成和传播。 (5)实践条件:商鞅变法增强了秦国实力,并证明法家思想的可行性。 2.目的:巩固政权,维护大一统。 3.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1)皇帝制度的建立 ①“始皇帝”的来历:先秦时期最高统治者一般称“王”,秦王嬴政统一中国后首创“皇帝”称号(“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被沿用。 ②内涵及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集行政、司法、军事指挥等大权于一身)、皇位世袭。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 (2)中央: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②九卿:三公之下,秦朝中央政府还有很多重要官职,合称九卿。他们分管着国家和皇帝的各种事务。 ③三公九卿制的特点: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地方:郡县制 ①起源:源于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 ②建立: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全国始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郡下设县,县置县令、县丞和县尉;县级以下设“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③特点:与分封制相比较,特点有:①中央垂直管理地方;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④意义:a.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安定和发展;b.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 ①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②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归纳总结】秦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主体措施: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2)配套措施或巩固集权和统一的措施: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制定秦律。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车同轨;建长城,修弛道、直道,开灵渠;移民。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 (1)积极:①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初步奠定了祖国疆域,奠定了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②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 (2)消极:①导致暴政,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②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考点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汉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1.七国之乱:西汉初年,中央沿用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平定后,把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 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政治措施: ①建立中朝:中朝,任用布衣为相,为决策机构;外朝,即原来的三公九卿,执行。相权受限,皇权加强。 ②设置刺史:全国分13州,各置刺史一人。中央特派,监察地方(包括诸侯和地方高官),位卑权重,无固定治所;到了东汉,刺史逐渐演变成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长官,治所为州。 ③实行推恩令(推恩分化,削弱王国)、附益法(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为诸侯王谋取利益)、酎金夺爵(剥夺列侯爵位)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的威胁。 ④选官制度:加强对官吏的考核任用。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注重人才道德(“举孝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举人容易形成小集团。 (2)经济措施: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3)军事措施:出击匈奴。 (4)文化措施:①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②教育上:创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体系。 3.汉武帝加强集权的影响:①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②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专权,政局动荡。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71~499年) 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 ②社会危机空前严重,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各地人民起义不断,改革迫在眉睫。 2.改革的过程及内容 (1)前期(471~490年):冯太后主持,重点:建新制。主要措施: ①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官吏的俸禄由国家征收和发放。 ②推行均田制。作用: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加强民族融合。 ③设立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直属州郡,负责清理户口,征徭役和兵役。 ④推行租调制: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2)后期(490~499年):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主要措施:①迁都洛阳。原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深,气候恶劣,位置偏,受柔然骚扰,不安全。作用: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②移风易俗: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3.性质:少数民族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4.改革作用: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繁荣,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②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为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③为隋唐时期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和封建化趋势。 ②措施得当,从整顿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 ③不仅进行经济改革,而且重视文化习俗上的改革。 ④成功的关键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并且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 ⑤孝文帝个人的胆略和卓识使得改革可以顺利推进。 (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1.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内容:中书省——起草诏令,决策机构;门下省——封驳审议,审核机构;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户籍、土地和赋税)、礼(礼仪、科举)、兵(军政)、刑(刑狱)、工(国家工程建设)六部,行政机构。 2.作用:①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②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 (四)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注意从中央分割相权、地方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把握) 1.背景: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为消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巩固统治。 2.主要措施: (1)收精兵——集中军权:①杯酒释兵权:和平削权,集中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②中央:将禁军统领权归三衙,设枢密院行使调兵权。兵权互牵制,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③禁军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强干弱枝,保证中央对地方军事优势。 (2)削实权——集中行政权:①中央: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但相权被三分:设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和三衙分割军政权,设三司(盐铁、户部、度支)分割财政权,三司使被称为“计相”。(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合称“二府三司”) ②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做州郡长官,设通判监督,直接向朝廷奏报。 (3)制钱谷——集中财政权:①中央:设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②地方: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3.影响:①积极: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消极: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造成国家积贫、积弱(即“三冗二积”) 。③教训:改革必须结合实际,精兵简政,等等。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五)元加强中央集权 1.中央:①一省制:即中书省,设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归中书省。相权反弹,严重威胁皇权。②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关。③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④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2.地方:行省制度 (1)目的: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控制。 (2)内容: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但行政权力是受到中央的节制,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3)影响: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初步基础;是我国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六)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1.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以称“世官制”) 2.战国至秦朝:军功爵制。代表: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3.两汉: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 4.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5.隋唐:科举制。①概况: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②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为出身低微的士人提供了参政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6.明清:八股取士。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既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压制了民主思想的发展。 考点5: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 ①背景: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势过重,引起政局动荡;明朝建国之初,沿袭元制,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对中书省和丞相权力都严加控制。 ②废除:1380年,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后,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并且规定此后各代不得再立丞相。 ③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的高度,皇帝政务负担繁重。 (2)明成祖创立内阁制度 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太祖仍亲自主持政务。 ②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后来内阁的地位逐渐上升,有了专门的衙署和属官,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实际上掌握了宰相的权力。 (3)监察制度:中央:都察院(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地方:按察使司,负责司法监察。另设立厂卫特务机构进行监察。 (4)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2.清朝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1)雍正帝设军机处 ①设立:清初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重要的军国大事,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 ②起因: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 ③演变:由一个暂设军事机构,发展成为位居内阁等中央机构之上,皇帝之下的常设政务机构,是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核心。 ④职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皇帝政令的传达部门) ⑤影响:简化了行政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文化专制:八股取士、文字狱。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积极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2)消极影响:绝对的君主专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以致近代中国无力抵御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如: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近代科技的落后,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4.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结束:191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实行代议制共和制。 【知能拓展】最早从理论上提出、最早从理论上否定、最早在实践上开创、最早在实践上完成否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分别是:①韩非子 ②秦始皇 ③黄宗羲 ④康有为 ⑤孙中山 ⑥毛泽东 A.①③②⑤ B.①④②⑤ C.①③⑤⑥ D.①③②⑥ 必修I政治文明历程第一轮复习过关检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过关检测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 一.单项选择题:5分×12=60分。 1.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2.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到“布衣卿相,礼贤下士”的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崩溃 C.郡县制瓦解 D.宗法制崩溃 3.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4.《礼记·大传》载:“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 别子之后也。”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5.《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说明了古代那一种制度的特征 A.选贤举能 B.兄终弟及 C.嫡长子继承 D.选贤禅让 6.下列对西周宗法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B.是分封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C.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 D.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7.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这说明西周礼乐制度的实质是 A.处理阶级关系的原则规范 B.维护贵族生活享受的制度 C.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D.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8.坐落在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今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曾经是明清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这种对列祖列宗的膜拜,源于我国古代的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皇帝制 D.郡县制 9.“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告子》)上述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A.描述了西周分封制的情况 B.天子与诸侯都是宗族、姻亲关系 C.诸侯有保护天子的义务 D.当时常有诸侯“不朝”的现象 10.《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①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的居多 ②利用血缘纽带跟分封制度相配合,团结同姓贵族 ③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 ④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④ 11.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贵族政体和民主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似的制度……。”他所说的“贵族政体”应该是指 A.西周分封制 B.秦朝郡县制 C.元朝行省制 D.明朝内阁制 12.《姓氏起源》一书对“宋”姓起源的解释:周武王克商灭纣,建立周朝,封微子启(商王后裔)于商丘,建立宋国,共传36代,亡于楚国;宋亡国后,原王公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宋”为姓,乃成“宋”姓。上述解释中不能得出的历史信息是 A.周朝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B.周礼是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有利工具 C.诸侯争霸是宋亡国的原因 D.反映了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二.非选择题:40分×1=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之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 男五十里…… 。 ——《礼记•王制篇》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 师移之。 ——《孟子•告子》 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为庶子。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其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类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历史》 材料四 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从此,“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春秋后期和战国前期,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国政。“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上)》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指出为什么“周王先贬其爵”后“削其地”? 当时受益于该制度的有哪些人? (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哪种制度?由材料看出,该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两种制度之间的关系如何?各有何积极作用?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5)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过关检测二】商鞅变法、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单项选择题:4分×15=60分。 1.商鞅主张并实行了“连坐法”、“鼓励告奸”、“轻罪重刑”、“刑用于将过”、“不赦不宥”等法令,反映了商鞅 A.主张推行严酷的法律 B.坚决贯彻法治 C.以人人监督强化法治 D.推行法律具有随意性 2.(2010·南通高三期末)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开创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3.秦始皇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规定:只有皇帝一人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所用的玉印称“玺”。这些规定的直接目的是 A.便于发布命令 B.增强皇帝的神圣感 C.便于控制兵权 D.否定周王的权威 4.《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玉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材料反映了 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C.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 D.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5.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等官职,组成中央政权机构,其直接意图是 A.确立皇权至上 B.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自恣 6.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此采取的最主要的举措是 A.制定律例 B.全国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7.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下列对秦始皇废分封、置郡县“势之所趋”的理解错误的是 A.吸取了分封制导致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局面的教训 B.秦灭六国实现统一后的需要 C.是强化地方独立性的需要 D.与秦朝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相适应 8.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9.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10.(2010·吉水高三模拟)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说:“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他得出“有叛人而无叛吏”的认识,是由于 A.分封制的确立 B.郡县制的确立 C.刺史制度的确立 D.三省制的确立 11.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措施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A.三公九卿制 B.郡县制 C.监察制度 D.统一货币 12.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①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②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 ③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 ④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14.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1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过关检测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古代的重大改革 一.单项选择题:2分×25=50分。 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颁布推恩令 C.设置中朝 D.设置刺史 2.(2010·合肥模拟题)从汉景帝到汉武帝时期,西汉政府 A.推行郡国并行制 B.逐步削弱王国势力 C.实行州县两级制 D.大力实施行省制度 3.(2010·温州十校高三期中联考)“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中的“州官”,其最初的职能是 A.代表中央巡察地方 B.管理地方行政 C.管理地方军事 D.管理地方财政 4.(2010·台山测验)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这番话,下列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 A.东汉察举制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B.唐代科举制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弟子才识多平庸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 5.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6.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7.(2010·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历经“秦朝军功授爵制——西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其对应的选拔依据正确的是 A.绩——孝廉——门第——才 B.才——孝廉——门第——绩 C.才——门第——绩——孝廉 D.孝廉——绩——才——门第 8.(2010·泰兴高三模拟)西汉察举制和隋唐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A.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到一些德才兼备之士 B.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 C.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 D.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9.(2009年·南通二调)《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C.唐代官员都是科-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0614 2011 高考 历史 第一轮 复习 第一 单元 古代 中国 政治制度 教案 政治文明 历程 新课 必修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精****】。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精****】,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0614-2011届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政治文明历程·新课标必修1).doc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1061798.html
链接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1061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