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八年级(上)物理教学设计(粤教版)B.docx
《2008八年级(上)物理教学设计(粤教版)B.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八年级(上)物理教学设计(粤教版)B.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咨信网上搜索。
课题 《3.7眼睛与光学仪器》 执教人 教材 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以及培养了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教 学 点 重点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常见光学仪器的原理。 难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凸透镜成像中像的虚实、大小及物距、像距的变化问题。 能力点 通过透镜与影象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活实际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放大镜成像的规律及特点。 2、了解眼睛的构造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的方法。 3、了解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所学的有关透镜的知识实际制作一些光学仪器,如小照相机、望远镜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的快乐和成功喜悦,并有助于养成积极主动地与人交流合作的习惯。 2、通过小制作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愿望。 第一课时 知识点拨课(一) 一、复习引入 1、透镜分凸透镜和凹透镜,它们对光线各有什么作用?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2、凸透镜可以成像,那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 (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成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2f>u>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成在二倍焦距以外;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不能成在光屏上。) 眼睛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它还会流露出你的感情色彩,被称为 ? 。(心灵的窗户) 我们都拥有一双眼睛,有关眼睛,你了解多少? 请你提一个有关眼睛的问题,写在下面 二、新课点拨 (一)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眼睛的作用就跟凸透镜一样,可以把物体的景象投影到视网膜上,你了解眼睛的结构吗? 【投影片显示眼睛结构图,并结合生物挂图眼睛成像原理图,与同学门一起探讨、分析,最后得出眼球的成像原理】 晶状体、角膜等组织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它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用凸透镜使距离不同的物体成像,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会不同。而用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像都成在视网膜上,即像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不变,这不是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有矛盾吗? 【根据预备知识:凸透镜中间越厚,焦距越短,凸透镜使光线偏折的程度越大,会聚本领越强,引出眼睛的调节作用——改变晶状体的形状,从而改变“凸透镜”的焦距,使远近物体都能在视网膜上成像。】 远眺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较薄,焦距较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结合板画,讲解眼睛望远时的调节过程) 近观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较厚,焦距较短,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又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结合板画,讲解眼睛近观时的调节过程) (二) 近视眼是怎么回事?怎样矫正? 教师:我想先请眼睛近视的同学谈谈他看远近物体时有什么感受? 学生介绍后,利用彩色投影,结合板画,讲解近视眼的成因,让同学们知道,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远处物体某点发出的光会聚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是一个模糊的光斑。并利用预备知识: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让同学讨论如何使原来会聚视网膜前方的光线改变传播方向,会聚在视网膜上呢? 在同学讨论后板画通过凹透镜矫正后的光路简图,并让同学在彩色投影片上获得与巩固有关近视眼及其矫正的信息。 【介绍有关眼保健知识,如长时间看书后,要向远处眺望休息几分钟,看书时眼睛不要离书本太近等】 引导学生阅读STS“激光治疗眼病”P65 (三)远视眼是怎么回事?怎样矫正? 有同学看见老人串针线时的情景吗?这说明了什么?(学生会说明老人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然后,结合板画、板书,通过与近视眼及其矫正的比较对比,得到远视眼成因、通过凸透镜矫正的知识四)眼镜的度数 思考与讨论:仔细观察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它们有什么不同?度数深的和度数浅的有什么不 【教师出示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以及多副不同度数的眼镜,让同学观察。并引出眼镜的度数。】 信息浏览:眼镜的度数可让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可适当板书,简单介绍眼镜的度数计算方法。如根据眼镜盒上的“+200”来确定眼镜的度数、焦距、是近视眼镜还是远视眼镜?并介绍:眼镜度数越深,说明眼镜镜片的焦距越短。 思考:镜片标有─250字样,它是什么镜片,焦度、焦距分别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近视眼镜的镜片是一个____透镜,它和眼球中相当于透镜的那部分的综合作用使得眼球这个“照相机”的“镜头”的焦距变_____了。 2、关于远视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是由于人年龄增大,睫状肌对晶状体的调节能力减弱造成的 B.来自近处物体的光将会聚于视网膜的前方 C.需要配戴发散透镜来矫正 D.远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 3、小焕同学的父亲是近视眼,母亲是远视眼,他们的眼镜放在了一起,小焕有很多办法帮父母分辨是谁的眼镜,你知道他用了哪些办法进行分辨吗? (六)显微镜 l.显微镜的构造 一般的放大镜,放大倍数较小,像植物的细胞、金属的结构、细菌微生物等,在放大镜下是没法观察的,要想看清就需用放大倍数更高的显微镜,如图所示。显微镜的构造自上而下分别为: (1)目镜:靠近眼睛的一组透镜。作用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 (2)物镜:靠近被观察物体,作用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 (3)载物台:承载被观察物体。 (4)反光镜:增加光的强度,便于观察物体。 2.显微镜的原理 显微镜由两组透镜组成,每组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把它们一起装在金属制的镜筒里。对着物体的一组叫物镜,对着眼睛的一组叫目镜。物镜的焦距很短,目镜的焦距较长。物镜的作用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得到物体的放大的实像,再由目镜放大为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七)望远镜 1.望远镜的构造 望远镜的种类很多,主要部件是物镜和目镜。 (1)物镜: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2)目镜:靠近眼睛,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2.望远镜原理 望远镜的构造跟显微镜类似,也是由物镜和目镜两组凸透镜组成的,不同的只是物镜的焦距长而目镜的焦距短。 它的成像原理:物镜L1 的作用是得到天体的实像。由于从天体上各点射到物镜上的光是平行光,经物镜后,在焦点L1 的焦点外很近的地方,得到天体的倒立缩小的实像A’B’。目镜L2的前焦点和物镜L1的后焦点重合在一起,所以实像A'B' 位于目镜和它的焦点之间距焦点很近的地方。实像A'B'对目镜L2 来说是物体,它经 L2.所成的像A"B"是放大的虚像。 3.物体真的是放大的吗? 物镜的作用好像一架照相机,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 成一个倒立缩小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放大镜,因此,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虚像,但是为什么我们感觉到物体被放大了呢? 原来,我们通过眼睛判断物体的大小是根据物体在眼中所成视角的大小为依据的(如图所示),物体越大或距离越近在眼中所成的视角就越大. 由于望远镜目镜的焦距很短,我们观察到的虚象离我们的眼睛就很近,从而增大了在眼睛中的视角,所以我们感觉到物体被放大了. 三、STS与信息浏览 教师引导学生课本P68STS“电子显微镜”和P69信息浏览“哈勃空间望远镜” 四、课堂巩固 完成《训练方案》上的相关题目 第三课时 例题及习题讲评 一、典型例题 例1:用一架镜头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一个人照了一张2寸的全身像,再用它给这个人照一张2寸的半身像,应该使( )。 A.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增大,暗箱长度缩短 B.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增大,暗箱长度伸长 C.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减小,暗箱长度缩短 D.照相机与人的距离减小,暗箱长度伸长 解析: 从2寸的全身像到同一人2寸的半身像,首先应认识到像是变大了,然后根据物距、像距及实像的大小的变化规律来判断,即像变大,像距也应增大。同时,物距要减小。 答案:D。 方法总结:利用照相机原理时,要正确认识物距、像距以及实像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 例2:下图描述了眼球在以一定视角观察某一物体时的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是由视角决定的。如果视角大,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大,眼睛所看到的物体就大。下面四种情况,眼睛感到最长的物体是( )。 A. 站在20m远的 1.6 m高的人 B.18 m远的一棵1.7 m高的小树 B. 20m远的1.7m高的栏杆 C. 40m 远的1.8m的竹竿 解析:同样高的物体距眼睛越近,所成视角越大,B与C比较,B中物体所成像较大;同样远的距离,物体越高,所成视角越大,A与 C比较,C成像较大;40 m远的1.8m的竹竿成的视角与20m远0。9m高竹竿所成视角相同,因此D中所成像应最小。由此可知,B中在视网膜上成像最长。 答案:B。 某校同学在学习了眼睛和眼镜内容后,想通过实验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他们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用薄膜充入水后制成水凸透镜(与注射器相连,注射器里有少量水)、光屏等.水凸透镜的厚薄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吸取水的多少来 调节.其装置如图所示. (1)在此实验装置中, 相当于人眼球 中的晶状体. 相当于人眼球中视网膜. (2)请你用此实验装置探究近视眼的成因, 要求写出实验过程. 答案:(1)水凸透镜(1分);光屏 (1分) (2)按如图所示将蜡烛、水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保持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调节水凸透镜的位置使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1分);向水凸透镜中注水,使晶状体变厚(1分),观察光屏上所成蜡烛的像将变得不清晰(1分),将蜡烛向水凸透镜靠近,观察到光屏上会再次出现清晰的像(1分). 二、习题讲评 学生按分工先分组讨论,然后提出各自的疑问,由全班同学讨论解答,教师适当点拨。具体分工如下: 一组: 二组: 三组: 四组: 五组: 六组: 七组: 八组: 课题:揭开色彩的奥秘 执教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初步认识光谱,光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与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教材分析 教学准备 演示用: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手电筒、白炽台灯、棱镜、带狭缝的屏、白屏 学生用:两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彩色蜡笔、陀螺、水彩、毛笔、水、白纸. 教学过程 复习或导课 新授 标题 教学设计 阅读:总结? 展示图片: 光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光可以使我们看见物体,生物的生长、生活居住的环境 、玲琅满目的饰品、鲜艳美丽的花朵、蓝蓝的天空、翠绿的草坪等。 让学生猜想: 1.世界上的物体为什么是五颜六色? 引入课题:§3.8揭开色彩的奥秘 揭开色彩的奥秘 1.光的色散 [师]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单色光不能分解,那么是否是单色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 [演示5]照下图甲那样,让一束光穿过狭缝射在棱镜上,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能看到什么现象(屏离棱镜不要太远). 光的色散 [演示6]照上图乙那样,把 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一个棱镜旁边(两个棱镜要靠得近些),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又能看到什么? 实验现象: (1)在演示5中,学生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后,不但改变了方向,而且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上的颜色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在演示6中,学生可以看到彩色光带将重新会聚成白光.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理性化.师生共同活动得出以下结论: (1)用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 (2)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想想做做] 在做好“色散”的演示实验后,为增加学生对色散的兴趣和体验.可让同学们分组做一下“分解太阳光”的实验.“分解太阳光”的活动内容是利用平面镜和水来使白光色散的一个方案.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很醒目. 学生分组实验 按课本图2.1—7,深盘上盛上一些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到白色的墙壁上,观察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 现象: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 2.色光的三原色 [师]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呢?紧接着教师打开教室的电视机,把放大镜发给几个同学,让同学们用放大镜看彩色电视画面上的各色光条. [师]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答]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电视机屏幕上显现出画面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 揭开色彩的奥秘 由红、绿、蓝三色光条合成的. [师]没有拿放大镜看彩电画面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课本图2.1—8、2.1—9.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得: (1)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2)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活动和探究] 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内容]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而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蓝.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是否相同呢? [过程]问题提出后,许多同学不知怎么回答才好.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然后找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要解决此问题,同学们首先要弄清楚以下问题: (1)如何得到红、蓝两种单色光?如何实现色光的混合? (2)如何得到红、蓝两种颜料?如何实现颜料的混合? 带着这两个问题,同学思考了一会儿,设计出如下方案: (1)得到单色光和实现单色光混合的方案:①分别用红色和蓝色的透明胶片挡在两只手电筒的前面,观察它们射出的红光和蓝光在白墙上重叠部分的颜色.②在白色圆形硬纸板的一面上用蜡笔分别涂上红、蓝两种颜色,把它安装在陀螺上,使陀螺快速旋转,造成色光的混合,观察板上的颜色. (2)得到单色颜料和实现颜料的混合方案. 拿红、蓝两种水彩作单色颜料,拿毛笔将二者在白纸上混合以实现颜料的混合. 同学们设计出实验方案,接着进行实验: (1)色光的混合 ①在白色圆形硬纸板的一面上用蜡笔分别涂上红蓝两种颜色,把它安装在陀螺上,使陀螺快速旋转,造成色光的混合,观察纸板上的颜色. ②改变两种颜色的深浅程度,当陀螺快速旋转的时候,观察纸板上颜色的变化. ③照①②的方法可实现绿蓝、红绿两种色光的混合. ④填写下表 色光的混合 (2)颜料的混合 ①用两支毛笔分别蘸上红色水彩,蓝色水彩在白纸上混合时观察白纸上呈现的颜色. ②二者的比例不同时混合观察白纸上呈现的颜色. ③用同样的方法实现绿蓝、红绿两种水彩在不同比例时混合的情况. ④填写下表 颜料的混合 揭开色彩的奥秘 ①用两支毛笔分别蘸上红色水彩,蓝色水彩在白纸上混合时观察白纸上呈现的颜色. ②二者的比例不同时混合观察白纸上呈现的颜色. ③用同样的方法实现绿蓝、红绿两种水彩在不同比例时混合的情况. ④填写下表 颜料的混合 [结果]通过探究活动,我们明确了以下两点: ①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原色不同 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青,而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②它们混合的原理不同 颜料的混合原理是:两种颜料混合色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掉了.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了另一种颜色. 小结 作业 教后感 《从全球变暖谈起》教案 课程目标 1.知道物质的形态.2.理解温度的概念.3.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4.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一、备课要点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3.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重点:温度的概念及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难点:温度计的分度方法及测温原理. 二、导入新课情境:“冷”和“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寒冬腊月,我国北方的哈尔滨在展现冰灯奇景.而南方的海南岛却仍鲜花盛开,新疆沙漠地区在盛夏 时节“早穿皮袄午穿纱,怀抱火炉吃西瓜”.你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吗? 三、知识点击 1.地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 全球气候近20年来已明显变暖.按照目前二氧化碳的增长情况,到205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3.5℃,到2102年,地球表面的温度将比1990年上升6℃.气候变暖,将会出现:长期干旱,土地干裂;冰山熔化,海平面上升;树木干枯,经常出现森林火灾,这些将严重地影响人类的生活. 2.物质的形态 自然界中物质常见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不同的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将会发生物态之问的变化,例如:钢锭在高温下变成钢水;火山爆发时,岩石变成岩浆;干冰变化成二氧化碳气体等.除了常见的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物质形态外,科学家还发现物质还有:第四态,叫做等离子态;第五态,叫做中子态. 3.温度和温标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的测量标准叫做温标.常用的有摄氏温标和热力学温标· 摄氏温标:规定纯净水结冰时的温度为零摄氏度(0℃);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为100摄氏度(100℃).在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摄氏度(10℃).常用的温度计上的温标符号为℃,表示采用的是摄氏温度. 4.温度的读法 例如,人体的正常体温记作“37℃”,读作"37摄氏度”,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一52.3℃”读作“负52.3摄氏度”或者“零下52.3摄氏度”. 注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不能分开读,例如20℃不能读作“摄氏二十度”,单位符号书写时要注意格式,字母左上角的小圆圈,既不能漏掉,也不能分开或者位置不对. 5.温度计 (1)作用:温度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 (2)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里面的液体通常是水银或酒精. (3)构造:常用温度计的基本构造是: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温标. (4)使用方法: a.在测量前 ①观察它的量程 温度计量程是指它能测量的温度范围,即最高能测多高的温度,最低能测多低的温度-如果待测物体的温度超过这一范围,不但测不出温度值,而且还可能损坏温度计.例如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一般寒暑表的量程是-30℃~50℃,实验用温度计的量程是-20℃~110℃.使用温度计以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并判断出是否适合所测物体的温度. ②认清它的分度值 温度计的分度值反映了温度计的准确程度.例如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它的准确程度为O.10℃,0.1℃以下的靠估计,实验用的温度计分度值是1℃,它准确到1℃,l℃以下靠估计,使用温度计前要认清它的分度值,以便你能按要求准确读数. b.在测量时 在测量时:①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一段时间;②如测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碰到容器的底部或侧壁,也不能用温度计作搅动器来搅动被测的液体;③当温度计中的液面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 c.在读数时 在读数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体温计除外);②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相平;③对于体温计的读数,视线要与体温计垂直,且转动体温计到读数最清楚的位置. 6.常用温度计的比较 7.热力学温标 热力学温标:以-273℃(精确值为-273.15℃)作为温度的起点,叫做绝对零度,热力学温标的单位叫开尔文,简称开,符号为K.1K的大小与1℃的大小相同. 热力学温度T与摄氏温度t之间的数量关系是:T=273+t. 例如:沸水的温度是100℃,相当于多少开? 解:T=273+t=273+100=373(K) 四、探究活动 活动内容一 实验项目:1.估测水的温度2.测量水的温度 实验操作:1.取几杯冷热程度不同的水,将其编号,先用手背轻轻碰一下杯的外壁,感觉一下水的温度,估计每一杯水的温度. 2.用温度计进行实际测量,将测得的温度和你估测的温度记录在同一表格中进行对比. 3.与其他同学交流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并将交流的情况汇总,归纳总结出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步骤和方法. 实验设计:设计记录测量结果的表格. 交流合作:l。你用的温度计是利用什么规律制成的? 2.使用温度计时应注意些什么? 活动内容二 提供情景:用四个相同的杯子装入温度不同的水,请两个同学上来用手试水温,说出温度从高到低的顺序,结果是A、B、c、D. 提出问题:1。B和c杯子里的水温相同,为什么两位同学都说B杯中的水温比c杯中水温高,凭感觉能否准确判断水的温度? 2.有一只口服液小瓶,大家讨论一下,能用这只小瓶分辨出桌面上的四杯水哪杯温度高?哪杯温度低吗? 大胆猜想:能,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还需要一些器材如吸管;将小瓶进行改进,使它能测出具体的温度值等. 探究准备:圆底烧瓶、软木塞、细玻璃管、大烧杯、带红颜色的水、热水。 探究过程:1.在软木塞中穿个孔,穿入玻璃管. 2.在圆底烧瓶中装满红色水,把软木塞盖住,记下玻璃管中液面的水位的高度. 3.在大烧杯中装上半杯热水. 4.将圆底烧瓶放人热水中,观察玻璃管中水位上升的高度. 记录信息:圆底烧瓶中的水受热会膨胀. 交流总结:1.玻璃管中的水面上升明显. 2.玻璃管中的水面上升后超过管子的长度,水流出来了.所以要注意不要超过范围. 3.软木塞不塞紧,水面上升不明显. 4.在玻璃管旁刻上刻度就可以测出具体的温度值. 例1:(2004·广东广州)医用水银温度计使用后的消毒方法是( ) A.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 B.放在沸水中煮 c.用清水冲洗 D.用医用酒精擦试 解析:A选项,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不行.体温表的量程是35℃~42℃,而火焰的温度远高于42℃,放在火焰上烤,很容易使温度计示数超过其量程,会损坏温度计.B选项,放在沸水中煮,不行.因为体温表的量程是35℃~42℃,最大只能测42℃,而沸水的温度是100℃,超过量程,会损坏温度计.C选项,用清水)中洗,不行.因为清水不能杀菌.D选项,用医用酒精擦试,行.因为酒精能杀菌.答案:D 例2:(2003·湖南长沙)某同学取出一支示数为39.6℃的体温表,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而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若他的实际体温是36.6℃,则测出来的体温是( ) A.36.6℃ B.39.6℃ C.3℃ D.76.2℃ 解析:本题考查体温表的使用规则,体温表的示数为39.6℃,没有将水银甩回玻璃泡而直接测量自己的体温,违反了体温计的使用规则.由于体温计玻璃泡上方的缩口非常细,水银柱收缩不回去,仍指示原来的示数,为39.6℃.答案:B 课外活动: “城市热岛”现象一般都比较明显,其原因有多方面,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科普资料、外出调查访问、上网等搜集一些信息,写成调查报告的形式,然后进行相互交流。“城市热岛”的主要原因有:城市高楼林立,不易通风散热;城市建筑物大多用水泥、瓷砖等建筑材料,而这些材料吸热后容易升温;城市路面用柏油、水泥等材料铺成,阻隔了地面下水分的蒸发,不易利用水的蒸发来散热;还有人口稠密、玻璃外墙的光污染等等. 汽化和液化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液体蒸发时所具备的基本特征。 2.了解蒸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液体沸腾的条件与特征。理解沸点的概念。 4.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汽化时物质要吸热。 5.会画液体沸腾图像。 二、设计思路 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验机会,提高学生对实验探究是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的认识。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从中发现问题,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用以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汽化及其两种方式,归纳总结出蒸发的几个特点。 观察水的沸腾是本课的重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此有了一些初步认识,请学生描述沸腾现象。 三、教学资源 1.实验录像:“乙醚蒸发”。(条件允许时,可将录像、投影片等一并做入课件) 2.实验器材:酒精、棉花、酒精灯(酒精灯需要大火或多头或者用酒精炉)、铁架台、烧杯、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小量杯、麻油、滴管、打火机、手表。 3.投影片: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数据记录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装配示意图;方格坐标;蒸发与沸腾对照表及其空白表。 四、教学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点 评 新课引入 用手指沾水(或酒精)在黑板上写“同学们好”,不一会水干了,提问:水到哪儿去了? 板书:一、探究蒸发现象 请同学们观看“乙醚蒸发”的实验录像: 观察现象,思考解答问题,得出蒸发的概念。 认真观看录像,注意实验方法,根据现象思考、研 用创设的情境引入蒸发,学生感到自然,容易接受。 通过乙醚蒸发能使金属盖底的水结冰, 盛有少量乙醚的金属盖放在表面粘有水的塑料泡沫上,向烧杯内充气加速乙醚蒸发。 暂停放录像,提问:乙醚为什么减少了?请学生猜一猜下面会有什么现象出现? 继续放录像,展示最终的现象。请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请学生一起做一个简单的实验。谈谈感受,分析、猜测原因。 指导学生一起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观察、辅导各小组的实验,及时纠正不足。 请各小组介绍本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试解释之。 知识梳理 请学生概括各组实验结论,归纳、推导结论。 请学生解释录像中“杯底水结冰”的原因。完成课本P34蒸发概念填空及问题。 知识应用 设问: 生活中有蒸发以及蒸发吸热的现象吗?请举例说明。 我们班的同学有会游泳的吗?说说当你刚从游泳池上岸时的感觉,并解释原因。 你知道“坎儿井”有何作用吗? 演示实验: 将酒精缓缓滴入已盛有麻 讨、解答的问题。 解释现象。猜测实验的最终现象,大多为:乙醚全部被蒸发掉。 对最终现象感到惊讶、意外、奇怪,萌发探究欲。小组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大意是:为什么金属盖下面的水会结冰呢? 用棉花沾酒清擦在自己的手上,根据感觉进行猜测与假设。 学生实验: (1)取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在室温下观察示数是否相同? (2)将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酒精中,观察示数变化情况。 (3)将这支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并与另一支温度计相比较,观察示数有何不同? 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液体蒸发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 思考解答问题。独立完成练习,若有问题可以请教老师。 讨论思考问题,试说明之。 有此经历的学生介绍感受,并运用以上结论解释原因。 看课本P34,“火洲”里的坎儿井,明确其作用和原理。 只能闻到酒精的气味而 让学生在意外的发现中提出了自己的问题。这种真实的物理情境,创生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将实验探究的方法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之中。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推导结论的能力。 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出的结论,不仅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建立自信,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学生的活动情况,直接反映出他们对蒸发和蒸发吸热这部分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应关注这里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学生可以看到麻 油的小量杯内,使酒精将麻油的表面全部覆盖,请学生闻气味。 搅动液体使部分麻油漂浮在酒精表面,再请学生闻气味。 沸腾的引入 蒸发时液态变成气态进行的较缓慢,而水烧开(即沸腾)时液态变成气态进行的较快。请几位同学描述一下沸腾现象,看谁说得全面 。 板书:二、探究水的沸腾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P35中给出的基本观察内容进行研究,明确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活动应观察什么?从而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实验。 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设计实验。(投影:实验装配示意图) 要求组内同学分工合作,明确个自任务。 请学生点燃酒精灯,开始做实验。(投影: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数据记录表) 参与学生实验,了解情况,协助有困难的小组完成实验。 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请学生汇报本组实验的情况及得出的结论,尤其注意沸腾前和沸腾时的区别。 投影汇报小组的实验数据记录表。 简介水的沸腾图像的画法,并示范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水的沸腾图像。投影方格坐标。 引导学生对水的沸腾图像进行分析,同时完成课本P36填空练习。 闻不到麻油的气味。 可以闻到两种液体的气味。提出问题并讨论解答。 得出结论:蒸发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知道蒸发与沸腾进行时快慢程度不同。回忆、描述自己印象中水沸腾时的情况。 看课本归纳出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观察水的沸腾,研究水沸腾时的温度。明确实验步骤及观察的内容。 看实验装配示意图,动手组装实验器材,烧杯内倒入150ml、20℃左右的水。 组内明确分工,一人看表计时,一人读出数并记录在表格中,同时都注意观察水的沸腾现象,实验结束后记入表中。 认真细致、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 经小组讨论后汇报本小组在不同时间段的水温、气泡、声音情况,并小结实验。 得出结论:沸腾需要吸热。沸腾是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听介绍,看示范,了解水的沸腾图像的画法。 初步了解利用图表分析问题是物理学常用的方法。根据图表做练习。 油但闻不到气味,搅动后两种气味都可以闻到,这一事实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从而进行深入的思考。 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得出蒸发与沸腾的又一区别,学生大多可以接受。由于水沸腾现象日常不易直接观察,特别是其内部情况,学生对此了解很少,很难较全面的进行描述,故引发探究欲。 明确各自任务,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教师的参与会给学生极大的鼓励,同时也可以保证实验的效果。 通过对实验全过程的观察,学生不难得出沸腾的条件和主要特征。 由于初二学生对函数图像还没有接触,教师用两个坐标点举例说明绘图的方法。应使学生对此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归纳结论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观察中水的状态变化、水温变化、沸腾进行时的情况,全面概括实验。 知识梳理 引入汽化的概念、汽化的两种方式,沸点的概念。 与学生一同看课本P36,几种液体的沸点,简介大气压和沸点与大气压有关系。举例说明:高原的气压低,水的沸点低于100OC。 全课小结 请学生对蒸发和沸腾进行比较,以便对全课的回忆、巩固和提高。投影蒸发与沸腾对照表。(空表) 提示学生从状态变化、吸放热情况、对温度的要求、状态变化的快慢程度以及相关因素等七个方面进行比较。最后将已经整理好的蒸发与沸腾对照表展示给学生。 知识应用 请学生看课本P36,《生活•物理•社会》,了解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水蒸汽现象的应用。 布置作业 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P38,《WWW》中的1-4题。 小组讨论,统一认识,结论大致为:1、状态:液态变成气态;2、沸腾时水温不变;3、沸腾时不能停止加热,沸腾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看课本P34和P36,画出相关的内容。 了解常见几种液体的沸点,学会查沸点表。初步了解大气压及其与沸点的关系。 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填写蒸发与沸腾对照表。然后进行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将本组所填的对照表与老师展示的对照表进行比较,找出优点与不足,进行必要的修改。 知道蒸汽机是利用水蒸汽来工作的机器,了解蒸汽机的工作过程。 学生经小组讨论得出的结果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这是正常的。可以请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引导,最终统一认识。 此时提出汽化的概念、方式,更有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大气压后面将要系统的研究,故此处不必作较多的介绍. 学生通过相互间的交流,既提高了合作的意识,又实现了相互间的互补,同时也有利于对本课知识的整体回顾,形成知识框架。 蒸汽机牵扯的相关知识较多,学生目前还不具备全部弄懂的条件。这里教师协助学生知道水蒸汽是怎样被利用的即可。 汽化和液化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液化放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2.知道液化的两种方法。 3. 通过对汽化和液化的总结比较,能区别二者的不同。 4.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 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二、设计思路 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问题意识,启发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学习习惯,学会自己采取各种方法和途径去获得答案。注意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习惯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认识生活、解释实际问题。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使学生产生进一步的求知欲望。 三、教学资源 1.实验器材:圆锥瓶、蒸发皿、冰块、热水、温水、注射器、橡皮塞、乙醚。 2.课件:生活中的液化现象(录像);液化石油气 3.图片:水蒸气的凝结、露、雾 四、教学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点 评 新课引入 复习:汽化的相关知识 1、 什么是汽化现象,它吸热还是放热? 2、汽化的两种方式是什么?它们有什么 2、 相同点和不同点。 3、 举例:日常生活中的汽化现象?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例子? 总结: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鼓励,引入探究活动。 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思考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举例回答教师提问 用复习旧课的方法引入新课,即对前面内容做了-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08 年级 物理 教学 设计 粤教版
咨信网温馨提示: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可****】。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可****】,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可****】。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可****】,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关于本文